如何写好导游词

 魔术铺   2023-09-29 06:04:02   0 人阅读  0 条评论

【简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如何写好导游词(共6篇),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在此,感谢网友“绿茵场”投稿本文!

篇1:福建景点导游词好背

如何写好导游词

各位团友:

大家好!一路辛苦了!首先,我代表旅行社欢迎各位来到福建省会---福州市旅游观光。我是中旅的导游。我姓,大家叫我小或导都行。我旁边这位是我们的司机陈师傅,这两天都由我和陈师傅为你们服务,我们会尽的努力。希望我的工作能得到各位的大力支持,希望我们的服务,能使您的福州之行留下美好的回忆。

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唐开元十三年设福州都督府始称福州。五代梁开平二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风景秀丽的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别名。

福州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总面积1043平方公里;总人口480多万,其中城区人口116万。“因州北有福山”,故名福州,又因九百多年前就遍植榕树,“绿荫满城,暑不张盖”,故又有“榕城”的美称。现辖鼓楼、台江、仓山、马尾、晋安五个区和福清、闽侯、罗源、连江、长乐、平潭、闽清、永泰等二市六县。居民以汉族为主,还有畲、满、苗、回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福州依山傍海,气候宜人,绿树长青,属暖湿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9.6℃,冷一月平均气温为10.5℃,热七月平均气温28.6℃,年均降水量1342.5毫米。旅游季节为每年4-11月。市区内有闻名全国的温泉。

各位团友,今天我讲解的内容是福州明清时期古建筑瑰宝----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

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标志,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近代诗人陈衍诗云:“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这大约就是“三坊七巷”的由来。

三坊七巷的民风民俗也是福州民风民俗的代表,许多节俗活动中心常集中在三坊七巷,它包括民间信仰、岁时节庆活动、建筑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难得渡,等妹撑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几时返?”这是唐朝观察使常衮作的一首民谣。它曾给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几代百姓带来多少童年的回忆。直到现在,特别是老一辈人听到这首琅琅上口的民谣仍激动不已。

三坊七巷,以她近三百座的明清民居古建筑物闻名于世。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里,配以古河道、古桥梁、古榕树,形成了古朴而富有特色的传统风貌,引起了国内外许多文物考古专家的广泛兴趣,成为游客前来福州的必到之处。可以说,她是“全国少见,江南仅有”。而老家在福州的海外游子,三坊七巷是他们魂牵梦绕、难以忘怀的故园乡土。

“三坊七巷”的路,是小路,也许几百年来就是这样小,小得只能并排走两顶轿子吧!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路不在大,有人则名。就是从这样的小巷里,历代走出了多少风流人物,多少英雄豪杰?他们走出幽深的坊巷,走向八闽大地,走向五湖四海,成就了一番大事业。他们为“三坊七巷”增光,“三坊七巷”也为有他们而骄傲。

三坊七巷的古建筑风貌主要表现在:石板深巷,青瓦粉墙,各式精雕细刻的门罩,风火墙式的多进院落,从高处府视犹如海上层层波浪,那此起彼落的万倾波涛既无比壮观又震撼人心。

三坊七巷不仅以她的古建筑闻名于世,她还代表了福州人重教育,好读书的优良传统,科举之盛,在全国也属罕见。南宋著名学者,被称为与朱熹、张轼齐名的东南三贤之一的吕祖谦,在福州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路逢十客九青矜,半是同袍旧弟兄。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这首诗也是三坊七巷的生动写照,说明了福州读书人之多,以及深夜苦读的生动景象。

“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的的见证;“三坊七巷”是闽江流域人民智慧的结晶;“三坊七巷”更是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它记录了唐末五代时闽王王审知立国的史实,记录了宋末端宗南明隆武皇帝在福州称帝的经历。它吹洒着辛亥革命的风雨,传播着北京“五四”运动在福州的影响。这些坊巷内曾经居住过上百名高官显贵、学者名流,唐著名学者黄璞,宋理学家陈襄、晚唐诗人陈烈、状元郑性之、明抗倭名将张经、清巡抚沈葆桢、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等等都曾在三坊七巷居住过,还有黄花岗著名烈士林觉民。说到林觉民我们不能不提到他的《与妻书》。

林觉民牺牲后,全家为了避祸匿居在光禄坊早题巷一处许家院宅。一天晚上,有人悄悄地将林觉民写给父亲及妻子的遗书塞进门缝,林觉民的妻子一直将这封信珍藏到辛亥革命福州光复后。这一如诗如画的名篇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不仅表达了夫妻间深深的歉疚和殷殷的情意,而且表达了“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谋永福”的革命精神和伟大情怀,激励了千千万万的热血青年。具有极为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与妻书》中也十分细腻地表达了烈士对故里“三坊七巷”的眷恋之情,有一段是这样描写的:“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屋,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看到这,我们怎能不为烈士牺牲前对亲人和美丽家园----“三坊七巷”深深眷恋之情所震憾呢!谁没有亲人,谁没有自己的家园?可林觉民却英勇奋战,在负伤被擒受审时仍表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富强则吾死瞑目矣”,这就是革命者何等博大情怀!

“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让我们再一次感悟到故乡“三坊七巷”古老厚重的文化对我们的培养和熏陶。

各位团友,“三坊七巷”的讲解就到这里。我们集合的时间是时分,各位朋友可以在附近自由活动、照相,我们准时在这里集中上车,谢谢大家。

篇2:福建景点导游词好背

各位来宾:

大家好!欢迎大家参观尚书第。尚书第是目前我国南方保存较完好的明代民居建筑群,它以规模宏大,布局合理、风格独特、工艺精湛而闻名遐迩。一九八八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尚书第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也就是公元1627年,距今已有370多年的历史了。尚书第占地54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多平方米,主体5幢,辅房8幢,共120间,坐西向东,一字排列,前有甬道,后有花园,是一座典型的按照泰宁传统的“三厅九栋”建筑格式排列的封火墙木构架建筑群。房子的主人叫李春烨,他是明末天启年间的兵部尚书兼太子太师。在前面城门口曾设有下马石和“文武官员在此下马”等石碑,现已毁。

我们现在来到仪仗厅,是当时主人迎送宾客的地方。厅上悬挂有“大司马”木匾。“大司马”本是秦汉时代的古官名。在汉代,它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为“三公”。明清时是兵部尚书的别称。今天主要向大家介绍的是这幢古代民居建筑和其中的几个展馆。眼前这条甬道南北两头有双开大门,昼夜启闭,非常森严。我们现在站在幢的门厅,这个门厅主要是供马夫、轿夫用餐的地方。因为封建社会马夫、轿夫是不能随同主人进入正厅用餐的,这也充分暴露出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幢的大门开得比较特别,它不是朝正前方开,而是往北面开了这扇大门。幢我们把它辟为“古代建筑文化艺术陈列馆”,这里所展现的仅为我县古建文化艺术的一小部分,希望通过它,让各位游客对我们这个古老山城的古建文化有所了解。

泰宁从地理位置上来讲,是闽西北一个不起眼的山区小县,面积不过1539.33平方公里,人口仅12.5万。但历史悠久,西汉时为闽越王无诸校猎的场所。到解放初期,城区还保留着近90%的古建筑,明清时期的民居、寺庙、桥梁、古井、古塔、古街巷、古城墙遍布城区,使得泰宁这座小山城格外古朴。然而由于大山环绕,交通闭塞,导致经济贫困落后,人口仅剩4万余人。有这么一首民谣为证,“小小泰宁县,三家豆腐店,城内磨石腐,城外听得见”。然而很可惜,近几十年来,特别是“”期间,没有很好地重视古迹的保护,一大批非常精美的古建筑,如孔庙、三贤祠、城隍庙、文昌塔、古城墙等都被拆除了,现在仅剩下一些民居和保存较完好的尚书第、世德堂等古建筑群。

我们现在来到尚书第第二幢。这幢是尚书第的主厅,也是整体建筑的精华。当年李春烨就居住在这幢房子里,现在我们把它辟为泰宁县文物陈列馆。请大家抬头往上看这幢门楼,它保存的非常完整。为什么时期“破四旧”没有被破坏掉呢?这还得感谢当时住在这里的一位李氏老太太,当她知道红卫兵要来砸这幢门楼时,情急之下,连夜发动李氏族人用黄泥把门楼上的“四世一品”、“镂空花”、“财神爷”、“如意神”等全部糊掉,然后涂上雪白的石灰,写上“毛主席万岁”。当红卫兵要来砸时,一看傻眼了,谁也不敢动,这幢门楼就这样被完好无缺地保留了下来。“四世一品”,这是明朝天启皇帝赐封李春烨家族四代享受一品的待遇。而且它是往上封,(李春烨自己及夫人、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而真正享受到一品待遇的是他的母亲和李春烨夫妇。大家现在请跟我往里走。

这是轿厅,是当年李春烨家族停放轿子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小车库。现在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幢房子的建筑风格。它布局合理,采取传统的“三厅九栋”连片的建筑形式,也就是每幢都有前厅、中厅、后厅,几幢并排相连,幢与幢以封火墙相隔,以廊门相通;厅与厅以封火墙或楹门相分;形成既相隔又相通,既连片又独立的科学性、实用性很强的民居建筑形式。它规模宏伟、占地面积大,房屋高度多在7米以上;用材讲究,建筑等级特别。如前厅采用宫庭建筑常用的抬梁建筑模式;它建筑工艺精湛,如门楼上的砖石雕刻、斗拱花饰等。

总的来说,尚书第历经370多年还保存得如此完好,我们认为有这么几个因素:一是基础牢固平稳。如所有排柱位置,全用大条石铺平,柱下鹅卵石为基础,相当于现在的水泥地梁。二是所用木材质地良好。都是当时的原杉木(泰宁古称杉城),坚固耐用。三是上不漏顶。全用大灰瓦密集压盖。四是有高大的封火墙分隔。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火情,一幢后厅、二幢前厅、三幢后厅都曾失火,也只有局部损失而不至于殃及其他房屋。

我们现在站的这个地方叫中堂,也就是大厅,是当时李春烨接待朝庭官员、接圣旨及办大事的场所。我们再往上看“清朝师柱”这块匾,是当时福建布政使司莫俨皋为李春烨所立(布政使司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清朝”往往被人误认为是“唐、宋、元、明、清”的清朝,其实它是指清正廉明的意思。(其实到了明朝后期,宦官专权,大太监魏忠贤排除异已,大肆屠杀东林党人,买官卖官,政治腐败,哪还谈得上清正廉明,只不过自欺欺人罢了!)“师”指的是李春烨加封为太子太师(其实李春烨并没有教过太子,只是赐予他的加官封号)。“柱”就是把李春烨誉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中流砥柱的意思。

这是一扇中门,它平时不开,只有办大事的时候才开,比如红、白喜事、接圣旨等。我们现在往左右两旁看这回廊(回避的走廊),当厅上会客时,女子下人等就只能走这回廊了。尚书第的天井比较特别,都是由长条石块拼成的,成棋盘形,进水孔和出水孔比较讲究,而且它有一个的特点就是下雨不积水。尚书第的暗沟跟我们现在的也不一样,我们现在的暗沟是直的,但尚书第的暗沟呈S形,称为“龙形”暗沟,它是由一条长龙形的暗沟围着一口蓄水池,要等水满以后才慢慢地往外流。有这样一种说法,“家财不是那么容易往外流,肥水不流外人田嘛。”再看这口石缸,它主要是一种防火设施,平时蓄水用于浇花、养鱼。

大家请抬头看这瓦面,尚书第都用高于瓦面的封火墙相隔。尚书第能够完好的保存到今天,这和当初建筑中高度重视防火是分不开的。

我们现在开始参观文物陈列室。间陈列室展现的都是泰宁新石器时代的一些古文物。从这间陈列室可以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第二间陈列室主要展现宋代的一些古文物。这是一口阴井,以前女子地位低下,出门不能往正门走,只能走回廊,就连洗脸水、洗脚水都不能随便往外泼,只能往厢房里的这口阴井里泼。现在大家看到的这扇12折屏风,是用当地一种珍稀树种--花梨木雕刻而成的,雕刻工艺非常精美,是李春烨当时给女儿的嫁妆,属传世文物,是1986年在本县下渠乡大湖村征集到的。

篇3:福建景点导游词好背

各位游客,大家好!

我代表XX旅行社欢迎大家观临本地,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XX,你们可以叫我X导,在我身边的是王师傅,他的驾龄丰富,请大家放心乘坐,今天就由我和王师傅为大家服务,各位有什么建议和要求都可以提出来,我们将尽力为大家服务。[大家在以后的游览中有什么困难都可以来找我,全心全意为您服务是我社宗旨]在此我希望各位能够在本次游览中玩得开心,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后请大家记住我们的车牌号。

首先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古田的地理位置和古田会议会址的基本情况。

古田镇位于上杭县的西北部,与新罗、连城两县交界,地形奇特,山清水秀,军事有利防守,当年龙岩同往古田,只有一条崎岖的山路,上下个二十里,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接下来,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古田会议会址的情况。古田会议会址初建于1848年,红军次挺进闽西,根据《少年先锋队队歌》又将和声小学改为曙光小学,而闻名中外的古田会议就是在这里召开的。

各位,我们的目的地到了,请大家带好随身贵重物品跟我下车,我们的游览时间为2小时,现在是9点,11点我们将在这里集中乘车参观下一个景点,请大家记住我们的车牌号,车是一辆蓝百相间的旅游中巴。

各位,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我们将要参观游览的地方,你们看,在一片开阔的田野上,座落着一幢,庄严肃穆的祠堂,后山坡上,森林茂密,古树参天。“古田会议永放光芒”八个红色大字在绿荫的衬托下,闪闪发光,那就是著名的古田会议会址。

在古田会议广场,左侧就是当年红军的阅兵场,场上设有司令台,1930年元旦,在此召开了别开生面的军民联欢会,演出结束后,朱德军长还给了每位演员两个铜板的压岁钱,在往右看,那有一口饮水井和荷花池,这是当年毛泽东散步、休息、思考问题的地方。古田会址大门横匾上书写着“北郭风清”四个大字,大门两侧,刻着一幅对联:“学术放西欧开笛子新智识,文章宗北郭振先生旧家风。”字里行间透视出祠堂主人,学习,开放,振兴的意识,体现了古田人民既学习西洋文明又不放弃传统文化的办学思想。

进入红漆木门,就是当年古田会议会场旧址,你们看4跟圆柱上张贴着字纸标语“中国共产党万岁”,“反对机会主义”,“反对盲动主义”,“反对逃跑主义”。大厅6列学生桌椅陈旧而整洁,左边主席台上摆着两张四方桌和一排长凳,墙上架着一块黑板。黑板上方中央挂着石印的马克思和列宁像,再上方挂着红色会标“中国共产党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会场下厅的三合地板有好几处斑斑黑迹,这是当年古田会议召开期间,天气寒冷,红军代表们衣裳单薄,代表们烤火取暖留下的痕迹.从这里可以看到革命前辈没当年创业的艰苦,我们再看左右两边的厢房,右侧的间是毛泽东的临时办公室,房间陈设极为简陋,只有一桌两凳。当年毛泽东同志就在这里批阅文件,接见与会代表。左侧厢房第二间是朱德同志的临时办公室。

下面,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古田会议召开的情况和主要功绩:

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这是值得永远纪念的日子。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次第九次代表大会在曙光小学召开。120多位红军党代表,士兵代表以及地方干部代表和妇女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毛泽东同志作了报告,并多次讲话,朱德同志作了军事报告,陈毅同志传递草的《古田会议决议》。

那么古田会议的主要功绩在于总结了中国红军建立两年多的丰富经验,纠正了中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想,从而奠定了我军政治工作的基础,使我军同一切旧式划清界限而开始成为一支新型的真正的人民,它是我建党建军伟大的历史进程的一个里程碑。可以说古田会议铸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魂。了中央来信,并作了反对枪毙逃兵的讲话。代表们经过热烈的讨论一致通过毛泽东亲自主持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

那么古田会议的主要功绩就在于总结了中国红军建立两年多的丰富经验,纠正了中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想。从而奠定了我军的政治工作的基础,使我军同一切旧式划清界限而开始成为一支新型的真正的人民,它是我建党建军的一个里程碑。可以说古田会议铸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魂。

在即将结束这次参观游览的时候我们热忱的欢迎游客们再次踏上这块红色的土地,再来沐浴古田会议决议所放射出的灿烂光芒,再来领略革命根据地的人民的浓浓深情!

篇4:怎样算是好的导游词

一篇好的导游词势必包含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是良好的开篇用语,比如说您好,欢迎光临,等等,首先他的开始一定要让人们能够对他产生好感,这就要求他必须得在文明用语上下足功夫,让人们听起来赏心悦目,这样人们才有兴趣听接下来的`内容。

其次,一篇好的导游词需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底蕴,因为这两者才能让你在向旅客介绍景点的时候侃侃而谈,甚至能够解答旅客提出的疑问和问题,这样子才算是把导游的目的和本质发挥的淋漓尽致,人们也会体验到一种物超所值的感觉。

最后,一篇好的导游词是能够把人们心中想问的问题全部都罗列出来的,而不是简单地介绍的景点和历史人物关系,它需要一定的统筹逻辑的思想,是真真正正的站在旅客的角度上为他们想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的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

所以,通过以上这几点,我们就能够理解怎样才能够算是一篇好的导游文章了,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这几点来判断我们的导游是否专业,当然我们也能够更好的在自己的旅途中享受到旅游的快乐。

篇5: 好太王碑导游词

好太王碑导游词

好太王碑是高句丽第19位王好太王的功绩碑,位于集安市城东4公里处。好太王姓高名安,于东晋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18岁时继承王位,卒于东晋义熙八年(公元4),在位22年。

好太王碑以其生动的描述,记载了高句丽的形成与发展,是研究高句丽历史最珍贵的碑刻资料。好太王时期,高句丽繁荣强大。为纪念他的功绩,其子长寿王于东晋义熙十年(公元4)安葬好太王时,在太王陵北360米处立起这座大碑,至今已矗立了1590多年。

碑文内容大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关于高句丽起源和建国的神话传说。碑文记载:“惟昔始祖,雏牟王之创基也,出自北夫余,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郎。剖卵降世,省而有圣德。据此,多数学者认为高句丽始祖雏牟王出自北夫余,南下至浑江流域的'卒本川,创立高句丽政权。

第二部分记录了好太王一生东征西战 广开土境的战事活动。碑文主要记述了对百济和倭寇的征战和新罗的救援。公元3,好太王亲率大军打败倭寇,征服百济,夺百济64城,1400多个村子。

第三部分铭刻了好太王的守墓烟户,即看墓人家。其中“国烟”30家,“看烟”300家。“国烟”和“看烟”的区别是,“国烟”来自于“城民”,“看烟”来自“谷民”。“国烟”的身份比“看烟”的身份高,一户“国烟”可以领十户“看烟”。

好太王碑由一整块天然角砾(li)凝灰岩稍加修琢面成。呈方柱形。石料多见于集安一带的鸭绿江边。这种取自天然且保持原石模样的石碑,在我国碑刻历史上少见。碑文为汉字隶书,每字大小为9~10厘米,笔画工整,字体端正,方正隽(juan)永,布局严谨。碑高6.39米,幅宽1.34~2.00米不等,四面环刻碑文,共44行,每行41字,除去行文及碑石缺损空刻,共1775字。因裂隙 剥落损失,目前尚存1590字左右,可基本识读。

好太王碑建成后,即北国始光四年(公元427年),高句丽迁都平壤。高句丽王朝灭亡后,好太王碑也渐渐被淹没在荒烟蔓草中。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时任怀仁知县章樾的书启的一个名叫关月山的人发现了此碑,并手拓数字赠与文友。1878~1879年间,为除掉碑上的青苔以便识读,当地人初天富奉县官之命,涂马粪火焚,略使碑之局部出现裂痕。

好太王碑被发现之后,总体上一直得到有效保护。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辑安县工商界人士自筹资金,修建碑亭。1961年,好太王碑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家拨款修建新碑亭,著名考古学家夏鼐(nai)为其题额。,为加强对此碑的保护,又在碑亭四面安装了玻璃护墙。

好太王碑是研究高句丽形成和发展历史的重要文物,也是我国碑刻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高句丽王城 王陵集贵族墓葬”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后,有“海东第一古碑”美誉的好太王碑正以其蓬勃雄姿迎接海内外旅游者。

篇6:妇好墓导游词作文400字

妇好墓导游词作文400字

大家好,我是龙飞旅游社的导游燕智浩,叫我小燕好了。我们这次所在的'景点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殷墟,请您注意不要在这里乱扔垃圾,触摸文物。

来到这里,不得不说说殷墟的由来。公元前1300年前,商朝第20位国王盘庚将都城从山东曲阜迁到安阳北蒙,称为殷,建都255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殷都被夷为废墟,故称殷墟。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妇好墓。请大家顺着我的手看,这座雕像就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你们看她目光炯炯,不怒而威,披甲执锐、威风凛凛,显示了华夏最早的巾帼女将的英俊和风采,。她手里拿着的这件龙纹大铜钺,重85公斤,她的另一件虎纹铜钺重9公斤,妇好使用如此重的兵器,可见武艺超群,力大过人。她这样英勇镇静,仿佛又把我们带到了那个战马纷飞的年代。

现在,我们就要去下面看妇好的坟墓了。由于妇好连年征战,不幸英年早逝。武丁日夜思念妇好,决定把妇好的陵寝厚葬在宫殿区内。妇好墓里出土了随葬品1928件,有青铜器、玉器。

现在请大家自由观赏半小时之后,我们再一起去参观下一个景点。

本文地址:https://www.moshupu.com/post/2961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