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为底色 做有温度的教育美篇 以爱为主题的教育范文

 魔术铺   2023-04-03 11:43:15   1 人阅读  0 条评论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以爱为底色,做有温度的教育美篇,以及以爱为主题的教育范文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

近日读方华校长的《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其实有些感同身受。不管是方校长提到的教育是什么,还是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还是在讲述做有温度的乡村教育上,他的很多理念和想法其实和我们还是有不谋而同的地方的。然而,对于我来说,很多理念还达不到方华校长的高度,从方华校长的一篇篇文章中也只能感悟到一些,有些内容真正要做起来或进行改变确实还存在很多的困难。

只有真正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教育才能温暖,才有温度。“温暖”一词,让我想到了我们学校的那句“让我们温暖的绽放”。怎么让教育变得有温度,让学生在教育中感受到温暖,我想,不是简单的喊句口号而已,而是应该在属于自己学校的教育理念下,给孩子更多可能的实践,让教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教育,而是如方校长所言:“教育还应有一些更深、更长远的看不见、摸不着、一时发现不了甚至永远都无法量化和具体化的东西。”

在方校长的很多篇文章中都提到了王崧舟老师的那句:教育当以慈悲为怀。慈悲应从心起,教育也是如此。而现在的很多时候,教育变得有些急功近利,变得有些让人看不清楚。我想,对于教育,确实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想想,怎样才是好的教育,怎样的教育才是真正对学生有用并能影响学生的教育。

在方校长的文章中看到这么一句话:“教学从什么时候开始?从学生喜欢老师开始。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从学生喜欢学校开始。”这话说的一点儿不假。还记得在东小交流快结束的时候,和几个学生在办公室闲聊时,一个姑娘对我说道:“陆老师,我们原来的数学成绩不太好,你知道为什么你教了我们以后我们的数学成绩变得很好吗?”回问到:“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喜欢你呀,所以喜欢数学呀。”一句“喜欢你”,瞬间融化了我的内心。是呀,我们的教学希望不就是希望能得到学生的喜欢,得到他们的认可,继而让教学这个事情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吗?

教育是成长的过程,而成长需要时间。教育会像种子一样,埋在人的心里,等到温度、湿度、养分等条件适宜时,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另外,在方校长的文章中我似乎看到了我们叙事者团队的影子。“有希望就有动力,有风景就会行走。让教师知道前方还有更好的风景并且不是他们一个人在行走,这样,教师的'职业倦怠或许就不会来得比较早、比较急。”我们的团队也是如此,正是因为有了一群人在共同行走,才造就了现在的叙事者望亭团队,才有了为之共同努力的动力。

当然,方校长的很多文章都是站在了校长的角度在思考与评述,对于我来说还是有很多触及不到的地方,也还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不管如何,我想,做有温度的教育是我们需要追寻的目标,也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付诸实践并为之努力的事情。愿,我们的教育有爱、有温度。

做有温度的教育——《走,我们去找好教育》感悟(云伴读31)

做有温度的教育——《走,我们去找好教育》感悟(云伴读31)

这一节伴读课程对一个校园里的小老师来说,是一堂真正的教育实践课程,看到朱校长的银河实验小学,能感觉到这个学校的温度和大爱。

不知道什么时候教育变了样子,变成了科目成绩满分,变成了只讲考试范围知识,变成了美术音乐取消,用成绩衡量学生的一切。

看到了新教育下的朱雪晴校长的学校,就好像看到了一束光,看到快乐的孩子,整洁的图书,与众不同的课程表,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方向。

原来教育不是那样子的,是我来到云伴读之后才有的感受。

静下来的时候我就会想,我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虽然学生不多,但是我能不能给他们带来不一样的,有温度的教育呢?我觉得,身为村小班级的班主任,我应该是可以做到的,至少让孩子们享受除了语数外之外的教育,让孩子们到图书室阅读,我还是做得到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然农村的孩子们没有行万里路的条件,那么我们身为教师,至少有让孩子读万卷书的能力,在图书中,让孩子们找到这个世界的美好,看到乡村外的精彩。

身为教师,我还是要继续阅读,充实自己的同时,也能影响身边的人,让身边的老师们和我一起,用阅读填充游戏时间,用阅读占用八卦的时间,用阅读改变我们自己的内心。

现在根据县工会的要求,我们学校的老师们每天都要进行市内锻炼,进行读书学习,还要把学习锻炼时候的照片发到工作群里。从这件小事上能看出来,学习和锻炼是全民的事情,大家都在学习,大家都在锻炼,我们怎么能落后呢?

做有温度的教育,尽全力做你能做到的最好的教育。

“云伴读”No.31

《走,我们去找好教育》

朱雪晴

一、朱雪晴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银河实验小学副校长

杭州市学科带头人

二、走,我们去找好教育

2019.07.01银河小学《未来学校共读》

2020.01.09新教育萧山实验区《未来学校》共同推介

2020.2.10未来已来,势不可挡。未来教育,正由我们每一个人创造。

三、一所濒临倒闭的学校因新教育起死回生的传奇故事

1、2004

民办私立

德意实验小学

2、2006

公立

银河小学

3、2009

公立

银河实验小学

4、2019年

更名易址10年

班级:39个

学生:1759人

教职员工:130人

四、这本书

1、是怎么来的?

向朱永新老师交的一份作业

2、怎么写的?

目录

3、线索

2004-2016

①主线

学校践行新教育

②副线

女儿的求学之路

③寻找

好教育

4、杭州外国语学校

不公开分数与排名:这是学生的隐私哦

独立学习:假期无作业,开学便测试(规划-预习)

海量阅读:读书报告+影评(语文)

能力培养:人人都是班干部

游戏价值:每周三下午,一起玩游戏(初二)

教育惩戒:犯了小错误,做义工来弥补吧

优良传统:高三学长的复习资料传给高二学弟等

五、新教育

起点:教师专业发展

路径:十大行动

目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性质:民间的草根的教育实验

20年历程

2000-2020

地市级实验区11个

县级实验区152个

实验学校5215所

参与师生560万

六、新教育研究历程

(1)2007年

①儿童课程

阅读为生命奠基

阅读之于师生的意义,恰似呼吸之于生命。

努力打破教科书和教辅资料一统天下的格局,恢复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共读传统,为每一位孩子寻找此时此刻最适合他的书籍,让师生、亲子沉浸在民族乃至人类最伟大的作品之中,恢复与传统的血脉联系,恢复师生之间被应试教育异化的密切联系。

②阅读

为孩子找到此刻最适合他的书

把最好的时间留给阅读

拯救孩子阅读,从拯救教师阅读做起

③阶梯阅读

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泉根

什么年龄段的孩子看什么书,这是儿童阅读推广的一条黄金定律。

儿童阅读的首要之义是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爱上图书、爱上阅读。

④班级书柜评比标准

1.书目质优(15%):契合学生年龄特点。所有书目经过精选,质量高。

2.类别多样(15%):核心学科老师有推荐书目,书目类别相对齐全。

3.数量充足(15%):生均数量不少于10册,处于不断更新中。

4.制度健全(20%):有规范的借阅制度与学生阅读记录。

5.布置整洁(15%):书柜有固定的名称,外观整洁,布局合理。

6.富有创意(20%):在班级书柜打造方面有独特的创意。

⑤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

把最好的书籍 给最美的童年

把最好的时间 给最重要的阅读

⑦教师阅读

共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

《给教师的建议》:

(将100条建议归类

周一布置阅读内容

周五共读讨论)

《习惯的力量》

《未来学校》

(2)2008年

教师三专

1、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职业认同:内在动力机制——理想、激情、追求

专业发展:技术支持系统——知识、智力、技能

2、教师成长的“吉祥三宝”

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

3、打造基于优势潜能的教师发展共同体

七大项目组

(3)2009年

有效课堂

(4)2010年

①校园文化

文化:为校园立魂

办学理念:让每一颗星星在银河中闪光

使命、愿景、价值观:新育学校文化的核心

制度:新教育学校文化的“契约”

师生行为:新教育学校文化的气质

仪式、节日与庆典:新教育学校文化节气

建:新散育学校文化的物质载体

故事:新教育学校文化的英雄叙事

校风:学校已经形成的文化风气和氛围

校训:学校想要拥有的文化,借一句警言,把自己带往一个理想之境的文化灯塔

(5)2011年

中国文化

(6)2012年

完美教室

(7)2013年

卓越课程

1、

课程的丰富性,决定生命的丰富性

课程的卓越性,决定生命的卓越性

2、入学课程

开学第一周,我们不上课

不上学科类科目

晨诵、绘本、电影、怎么吃饭、上厕所、参观校园、午睡课

3、毕业课程

按毕业手印

种毕业树

参加毕业典礼

拍银河校园

画六年小学生活

……

(8)2014年

艺术教育

(9)2015年

生命教育

(10)2016年

习惯养成

七、让教育回到它本来的样子

老师看孩子的目光在发生变化

以农人的目光,耐心等待不同的孩子按自己的节奏生长

相信种子 相信岁月

每周家信

全员家访

全科评语

电子档案

守住每一个孩子

擦亮每一个日子

朱永新:这是一所真正在做教育的小学

八、最近几年在做

关注未来教育

1、构建卓越课程体系

(如1-6年级基于核心素养的德育课程架构)

2、尝试项目式学习

(让学习真正发生:如“未来城市停车系统“PBL项目式学习)

3、最大程度赋能家长

(让家长成为同盟军与合伙人:如参与新跑道建设工程等)

九、为什么分享这本小书

(一)钱志龙:《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1.课程:是否提供广泛而平衡的课程

2.教学:教师是否因材施教

3.测评:是否采用开放的形成性评估

4.日程:是否提供了差异化的日常安排

5.环境:学校装饰和学生作品是否体现了活力

6.文化:是否有家长参与社区的意识

(二)就是这样一项很美很温暖的大业

《盗火者》制片人邓康延先生曾说:

教育,是一项很美很温暖的大业。

教育是生命,它是皮肤知冷暖,它是眼睛识明暗,它是心灵辨善恶。

做有温度的教育

我“改变主义”转写“做有温度的教育”这个话题纯属临时决定,近日针对“接连”发生的残暴的学生杀害老师事件,我更多的是思考“孩子为何这般心狠”、“心狠孩子背后隐藏着什么”等问题。

然而,拜读了近期众多关于杀害老师事件背后的“评论”后,我赞同了各界网络、媒体的“斥责”。纵观不断的“同仁泄愤”,我心里平静了许多。作为一名教育事业的局中人,索性我就改变近日的思索朝向,不谈“孩子为何这般心狠”,也不论“心狠孩子背后隐藏着什么”,就站在教师的角度说一说:“做有温度的教育”。

正如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在其卓著《爱心与教育》中所言: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

我在此引用这句话来佐证“做有温度的教育”的论断,一不是质疑由于教师缺失爱心而引发杀害老师事件,二不是“灌输”这一众所周知的理论,旨在反思教师做有温度教育的“行”与“措”。

或许我会在这篇文章里毫不留情地指责部分教师做教育没有“温度”;或许我所指责的现象不足为代表性,但我相信我所说的现象是真实存在。教师自我值得反思、检视,管理领导也值得思考、引导。从而促使教师们由做有温度教育的“理论家”改变为做有温度教育的“行动家”,并具有自我的独特的教育方式去绽放“教育温度”。

我们教师也有自己的学生年代,闭眼重回当年,寻找我们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又讨厌什么样的老师?

无疑不会忘记曾经给你关爱、那怕一点点关爱的恩师。

曾经在你无助的时候,他搀扶了;曾经在你失落的时候,他安慰了你;曾经在你犯错的时候,他感化了你……为此,你没齿难忘!

我们也曾讨厌当年不听是非的他,我们也曾拒绝当年一概而论而论的他,我们也曾对抗当年热潮冷讽的他……为此,你也没齿难忘!

换个位置,换种思路,我们不妨想想: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有了这样的良言指引,遇到“难教”的孩子,我们就会多了一些理性、多了一些关爱,于是也就多了一些教育温度。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是为了“批驳”部分教师的教育态度,不少文章和领导常常引用的一句话。其实这句话的引用是有问题的,误解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初衷,经李镇西老师查找苏霍姆林斯基相关书籍证实了这一不良说法。苏霍姆林斯基的《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一书中他写道:“直到不久前,这种说法还是相当流行的:‘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师’,既然如此,那就应当没有难教的学生了。而所谓难教的学生,是无能的教师臆想出来的而为自己的教育无能找借口。”紧接着,苏霍姆林斯基便用了大量篇幅来论证:“难教的儿童总会是有的,无论如何也不能摆脱他们。”苏霍姆林斯基严肃而详尽地分析了这样的儿童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积极面对这些孩子的建议。

我在这里引用李镇西老师证实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就是要重温一个理念:难教儿童总会是有的,无论如何也不能摆脱他们,要积极面对这些孩子。但是,这句话只是教育者的严于律己,而非一种教育评价标准。现在一些领导——甚至一些教师出身的教育行政领导,恰恰以此作为“评价标准”,或者把这句话当成训斥老师的“绝对真理”,于是,这句话便引起了老师们的反感,进而引起了争论。索性老师们也就寻找着种种借口,抛弃了难教的孩子,并用消极的态度面对这些孩子,长久以来“教育的温度”就缺失了,甚至还把责任推给了他人!

有时我想:我们教出来的学生,或许一句完整的话都表达不清楚,道德素养那么低。我们作为教育学生的执行者,还要把这样的责任推给谁呢?“反思自己,检视自己,努力前行,做一个有温度的教育人”这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真谛。

上述领导的“不良评价标准”,加之教师的“推责观念”,使得温度教育理念便与温度教育现实有了“隔膜”,被断裂开来。目前我们教师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作为教育的局中人,在种种繁重的工作中,面对种种奇葩的家长和学生,客观也好,主观也罢,努力地寻找着种种自以为是的借口,把对教育热与爱抛洒到云霄,并以教育之外“第三方”的身份进行着种种指责与埋怨。导致理念与现实出现了重重障碍。

我国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慢教育思想的提出者张文质老师在《教师的“微革命”》一书中提出一个很实际的说法:不要说应试教育到要等多久,我们才能变革它,我们不要想这个问题,可能我们孩子一代,甚至孙子这一代,教育的某种困境还很难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思考的是,能不能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做起。

是啊,我们哪怕面对的是应试教育,但也可以使它更人性化,成为有温度的应试教育,而不是冰冷的应试教育,是更尊重人的应试教育,是在人困难的时候,能予以援手的应试教育。

教育的爱不再是一种心态,而是一种能力。中国教育的希望在于每位老师从自己做起,与其说学生厌学,不如反思学生厌教;与其说客观不足,不如反思主观不力。因为我们能做到的只有改变自己,因为我们能实现的只有用爱感化。

我们要学习孔子的为己之学,把一个民族民族的目光、社会的责任,从关注他者、上位者转变到每个个体自己身上;我们要学习孔子的仁学,把个人的目光,从关注世界,转变到关注自己的内心。由内而外,从改变自身开始,来改变教育。

我们既要有个体的当担精神,也要有集体的智慧精神。让我们携起手以当局者的身份,从自我检视开始,克服重重困难,拾回对教育的那份热、那份爱,切实践行有温度的教育。化冰为水,化水为汽,化邪恶为善良,最终优化我们的育人环境,让我们安心育人。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日常生活中读书是一件可以提升我们思想和知识的方法,很多人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候记录下来很重要,以下分享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1

近日读方华校长的《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其实有些感同身受。不管是方校长提到的教育是什么,还是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还是在讲述做有温度的乡村教育上,他的很多理念和想法其实和我们还是有不谋而同的地方的。

然而,对于我来说,很多理念还达不到方华校长的高度,从方华校长的一篇篇文章中也只能感悟到一些,有些内容真正要做起来或进行改变确实还存在很多的困难。

只有真正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教育才能温暖,才有温度。“温暖”一词,让我想到了我们学校的那句“让我们温暖的绽放”。

怎么让教育变得有温度,让学生在教育中感受到温暖,我想,不是简单的喊句口号而已,而是应该在属于自己学校的教育理念下,给孩子更多可能的实践,让教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教育

而是如方校长所言:“教育还应有一些更深、更长远的看不见、摸不着、一时发现不了甚至永远都无法量化和具体化的东西。”

在方校长的很多篇文章中都提到了王崧舟老师的那句:教育当以慈悲为怀。慈悲应从心起,教育也是如此。而现在的很多时候,教育变得有些急功近利,变得有些让人看不清楚。

我想,对于教育,确实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想想,怎样才是好的教育,怎样的教育才是真正对学生有用并能影响学生的教育。

在方校长的文章中看到这么一句话:“教学从什么时候开始?从学生喜欢老师开始。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从学生喜欢学校开始。”这话说的一点儿不假。

还记得在东小交流快结束的时候,和几个学生在办公室闲聊时,一个姑娘对我说道:“陆老师,我们原来的数学成绩不太好,你知道为什么你教了我们以后我们的数学成绩变得很好吗?”

回问到:“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喜欢你呀,所以喜欢数学呀。”一句“喜欢你”,瞬间融化了我的内心。是呀,我们的教学希望不就是希望能得到学生的喜欢,得到他们的认可,继而让教学这个事情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吗?

教育是成长的过程,而成长需要时间。教育会像种子一样,埋在人的心里,等到温度、湿度、养分等条件适宜时,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另外,在方校长的文章中我似乎看到了我们叙事者团队的影子。“有希望就有动力,有风景就会行走。让教师知道前方还有更好的风景并且不是他们一个人在行走,这样,教师的职业倦怠或许就不会来得比较早、比较急。”

我们的团队也是如此,正是因为有了一群人在共同行走,才造就了现在的叙事者望亭团队,才有了为之共同努力的动力。

当然,方校长的很多文章都是站在了校长的角度在思考与评述,对于我来说还是有很多触及不到的地方,也还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不管如何,我想,做有温度的教育是我们需要追寻的目标,也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付诸实践并为之努力的事情。愿,我们的教育有爱、有温度。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2

好的教育,教人求真、向善,激发孩子的潜能,让他们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始终以健康快乐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件事情。这样的教育,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让每个在其周边的人们都能感受到温暖、体会到教育的温度对每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方华先生的《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展现了自己长期以来对教育的思考与实践,在字里行间折射出自己对教育的温度的追求与渴望。

方华说:“只有真正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教育才能温暖,才会有温度,才能称为为了孩子的教育,才不是生存技能的训练场。”

教育应该是有温度的,教育的温度源自教育的本质,心灵的对话。教育的温度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有温度的教育应该有宗教式的追求,不急功近利,而是为了孩子的一生幸福奠基,发掘孩子潜能成为现实,尊重孩子的个性,给孩子最好的发展。

有温度的教育应处处为学生着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我们的教育超越现实,培养孩子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有温度的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性关怀、人文关爱、人本关照,和学生平等交流,做学生的好朋友,让教育真正成为温啜灵魂的工程。

作为教师,有温度之心,オ能感化学生的真情之心,能够激发学生的奔放之心,才能满腔热枕、带着热情投身教育事业。有温度之心,才能热爱教育,不疲倦、不厌倦、不懈怠,才能满怀激情,带着情感走向学生,热爱学生,融入其中。说有温度的话语,建有温度的课堂,办有温度的教育。

只有做有温度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幸福地度过一生。作为教师,鼎要学习,更鼎要反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全部奥秘在于爱。”爱是什么?爱是宽容,爱是理解,爱是尊重,爱是平等相处,爱是真诚,爱是信任,爱是给他自由,爱是期待,让孩子快乐

教育是有温度的,在教育这花园里,因为教育是有温度的,所以这里万紫千红,美丽芬芳!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3

教育,是人生之大事,国家之大事。教育,关系着人的发展,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人类的进步。王芳校长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我们追求深一度的教育就是要求学校的活动有视野,有深度,往前迈一步,再迈一步,尽量抵及教育的核心,让教育变得有温度、有深度、有内涵。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对于任何一所培训机构、任何一个教育人来说,对这个根本问题的作答是不可回避的。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体现着一所培训机构的教育信仰,也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教育走向。教育因着眼于人生命的全面成长而更加善良,也使学校教育有了应有的温度。

如果说当今教育还有什么严重问题,那就是我们把分数还看得太重太重,把人看得太轻太轻,冰冷的分数有时冰冷了人的成长环境。

课程是孩子的一日三餐,是学校教育理念的基本载体。没有与教育哲学相应的课程,所有的教育主张都只是一种宣示,而无法成为教育的坚守。在您的心目中,什么样的学校才是好学校。

王芳校长认为好学校是一个让人感觉到温暖的地方。他真诚的希望,教育离人近些再近些,离功利远些再远些。做有良心的校长,办有温度的教育。

教育就像一杯茶一样,应该是温暖的。教育的温度源自教育的本质:心灵的对话。教育是用人格塑造人格,用情操陶冶情操。教育不应该是刻板的教学和冰冷的规训。

我们老师应该带着一颗有温度的心去教书育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灵被呵护,自尊心被保护,教育的本质不就是让孩子健康的成长吗?我们老师要常常微笑,因为微笑是最让人温暖的东西之一,它像一缕阳光照亮学生心灵。

教育有温度,不仅温暖孩子,也要温暖家长。在我们早期的教育案例中,有孩子接受我们教育后,父母复婚的;有家长获得自由后,创业改变家庭收入的;

有母子反目到亲子关系完全好转的;有因偷窃准备送进少管所的孩子帮助母亲承包鱼塘成为自食其力劳动者的。这就是我们追求的有温度的教育,一个好的教育,不仅孩子获得成长,家长同样获得成功。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用心做教育,用爱筑未来

   

      什么是教育?何为有温度的教育?如何做有温度的教育?通过读方华局长的著作,我有些许感悟。

一、教育是什么?

1、教育新识——教己育人

      教育者首先要教己,其次才是育人。教己是教育者对自身能力需求与素养需求的满足,即自我教育。

      有时也会产生疑惑:专家讲座听过不少,教师培训形式多样,线上学习一直进行……为什么自己还是在原地踏步走呢?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讲座内容固然丰富精彩,但只是燃烧了当时的热情,这说明自己并非发自内心的坚持去学习。不久前,整理手机相册,再次看到了这几张图片。

      这是戴荔老师讲座的部分内容:如何让一年级小朋友愿意且高效地学习拼音。

      对于单个字母的区分、识记,通过用实物摆一摆的方法(比如豆子、花生、米粒)

      对于字母的拼读,可以用即时贴做成各种样式,反复练习。

      把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字,打印或剪切粘贴,通过注音巩固锻炼孩子的拼写……

      想想自己刚接一年级时,对于教学拼音这部分内容也是麻烦不断:让刚入学的孩子学习本是符号的拼音,难免枯燥乏味且困难重重。特别是声母b d p q的辨别认读,j q x与ü的拼写,i y u yi wu yu的音近而异形,由于自身经验不足,教起来一度挺崩溃的。

      后来当听到戴老师分享学习拼音的讲座时,真的有种“相听恨晚”的感觉,当时就想:我一定要好好学习这些方法,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但是……(没有后文了)

      如果没有再次看到这些图片,我可能早把这些内容抛到九霄云外了。这,就是我学习的“成果”。

      英国学者贝奈特说,唯一真正的教育者是教育了自己的人。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的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从现在开始,我一定要好好“修炼”,做一个真正的教育者。

      育人。作为一名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作者在书中说到“十八岁的教育”和“八十岁的教育”。所谓“十八岁的教育”就是以孩子升学为教育目标,追求短期的应试教育;“八十岁的教育”是指面向孩子终身需要的教育,是为孩子终身成长和生活的教育。那我们不禁思考:我们现在做的,到底属于哪种教育?虽不明说,答案却显而易见。不由让我想到:在如此响亮的素质教育口号下,家长和老师们关心的一直都是分数、升学。至于孩子的能力、兴趣,我们视而不见。让我们一起为实现“八十岁的教育”而努力吧。

2、教育,应给学生一个美丽的期待

      方局长分享了一个他与学生的故事:他偶遇了20多年前教的第一批学生。当学生们被问到“你们为什么不来看我”时,学生们说“因为觉得自己做得不成功,不好意思”。这句话让老师久久不敢面对自己,以前到底给学生灌输了怎样的成人、成才、成功的观念,才让大家有这种感觉。

      之前看过这样一个话题:为什么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不主动和老师联系了?尤其是当年老师眼中的好学生。网友的回答:①师生毕竟职业不同,年龄也有跨度,缺乏共同话题。②没有大出息大成就,一般不敢刻意找老师。

      看,这虽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想法,但我们中的多少人是因为后者而不愿与老师联系,我们和方老师的学生是多么地相似。

      “原来,真正的教育不能让人心存不安、心存失望、心存回避,而应让人心怀感恩、心怀希望、心怀美好。教育只有从关注眼前走向关注远方,从单一评价走向多元评价,才能真正帮助与启迪学生”。

3、家校共育赢未来

      虽然现在都2020年了,但还是有部分家长思想观念陈旧,他们认为:只要把孩子送到学校,老师就要负起全责。当孩子成绩下降时,家长就会对学校和老师的能力提出质疑。殊不知,家庭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好的老师可以影响学生三五年,而家长却是要影响孩子的一生的。方局长这样比喻到“教育孩子如同开一家股份公司,家长是公司的董事长,学校是CEO;家长是公司的终生持股人,学校是阶段持股人”。

      家庭教育如此重要,方局长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

      一是教育如同锻炼身体,而锻炼需要坚持不懈。家长需要意识到,要从自己开始,从小事入手,在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中影响孩子的成长;要用成长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教育。

      家长要如何从自己开始呢?——以身作则。当我们抱怨孩子不学习,只知道看电视玩手机的时候,家长是怎么做的呢?孩子玩手机难道不是受我们的影响?当抱怨孩子不爱读书时,想想我们长这么大,又读了多少本书呢?孩子不读书难道与我们没关系?在老师前指责孩子不听老师的话,那家长在孩子面前又有哪些不尊师的言行呢?所以,家长们,行动起来,为孩子做个好榜样吧。

      二是对孩子说教不如让孩子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最高的方式是让孩子亲自去实践。

      三是教育最需要耐心。好孩子是家长“熬”出来的,不可能速成。当孩子犯错误、考试失败时,教育就更加需要耐心。教育的真正价值好似给种子浇适量的水,施所需之肥,与阳光、雨露等自然力量一起帮助种子生长。我们的教育太多的时候不是缺少爱心,而是缺乏耐心。

      家长和学校要如何相互配合呢?

      首先,要加强沟通、交流。其次,要互相尊重。家长尊重老师,老师才能潜心教书育人;老师尊重家长,家长才能积极配合工作。老师和家长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二、课堂从什么时候开始

      方华局长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第一,课堂从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始。“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学生喜欢老师,才会喜欢你的课。师生关系融洽了,课堂效果就不会差。(对于这一点,我是感同身受。记得我上六年级的时候,语文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还是语文课代表。我自认为,数学成绩虽然不是很好,但也不至于太差,但是数学老师上课从来不让我起来回答问题。久而久之,我就特别不喜欢数学老师,对数学课也很抵触,以至于后来,我的数学成绩一塌糊涂。现在我也已为人师,我会努力做一个让学生们喜欢的老师,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魏书生说过“埋怨学生难教,是因为老师方法太少”!所以,当我们以后再想抱怨学生的时候,多想想这句名言。用心当老师,不误人子弟是老师的本分。)

      第二,课堂从师生平等交流开始。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建立互学、互帮、互促的教学氛围。韩愈曾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学的过程就是相互学习的过程。

      第三,课堂从师生有共同愿景开始。愿我们以后的每节课都能走心,在与学生的相处中体验幸福与快乐。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生命自由成长的摇篮!

      第四、课堂从师生的共同兴趣开始。

三、学校因何而美

              ——学校之美源于学习美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想培养会学习的学生,首先自己要热爱学习。

      先贤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活到老,学到老",这是毛主席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生读书学习的真实写照。他常说:“饭可以少吃,觉可以少睡,书不可以不读。”方华局长认为“只有物质生活的人,只有一条生命。如果你只重视物质,那么你的生命是单一而狭容的。如果你既有物质生活又有精神生活,那么你就有两条生命”。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腹有诗书气自华”。尤其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更应该多学习,多读书:进行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进行专业写作,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只要我们去相信,去坚持,去养成读书、学习的好习惯,终会等到蜕变的一天。

关于以爱为底色,做有温度的教育美篇和以爱为主题的教育范文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地址:https://www.moshupu.com/post/2500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