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 家庭教育论文题目参考

 魔术铺   2023-03-31 17:15:53   1 人阅读  0 条评论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家庭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以及家庭教育论文题目参考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家庭教育万事通》属于什么类型的参考文献

属于期刊

参考文献标准格式

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

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

[1]刘国钧,陈绍业.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B: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1]何龄修.读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

[2]OUJ P,SOONG T T,et al.Recent advance in research onapplications of passive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s[J].EarthquackEng,1997,38(3):358-361.

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可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7]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炜.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

D: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E:电子文献

[文献类型/载体类型标识]:[J/OL]网上期刊、[EB/OL]网上电子公告、

[M/CD]光盘图书、[DB/OL]网上数据库、[DB/MT]磁带数据库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版或获得地址,发表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12]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

[8]万锦.中国大学学报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作者.题名[D].所在城市:保存单位,发布年份.

李琳.住院烧伤患者综合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09.

其他的:

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沈平,彭湘粤,黎晓静,等.临床路径应用于婴幼儿呼吸道异物手术后的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0):930-932.

作者.书名[M].版次.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胡雁.护理研究[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8.

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丁文祥.数字革命与国际竞争[N].中国青年报,2000-11-20(15).

作者.题名[EB/OL].网址,发表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患者安全的10个事实 [EB/OL].

其他: [R]、[P]、[A]、[C]、[Z]等。

有关家庭教育的论文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孩子的品质、性格养成主要依靠的是家庭教育而不是学校教育。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家庭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家庭教育的论文篇一

《浅议当今家庭教育》

摘 要: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演进,教育已经成为我国亿万家庭的热门话题,家庭教育也越来越被家长们所重视,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一所永不会毕业的学校,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心愿。而当今的许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缺乏艺术,使家庭教育非但不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还使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失去了应有的自然成长。家庭和教育有着天然的姻缘关系,因此家庭教育在我国的教育发展中会愈来愈重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孩子提供一片成长的肥土,让孩子去发现生活的光点、人性的亮点、生命的真谛。本文从对子女影响的角度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根据实际情况列举出了现有家庭中的几种亲子关系,并分别研究了其对子女的影响,最后,就怎样让孩子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提出建议,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重视家庭教育,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关键词:家庭教育;子女;影响;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162-01

一、当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从理论上来说,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习环境,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这都是正确无误的,但是实际生活中又能实现多少呢?显然是有差别的。因为有些家长甚至还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正确的家庭教育,因此造成我国目前家庭教育问题重重。

1、对孩子过分溺爱。当今的中国家庭,多数都是“421”组合,四个老人,一对年轻夫妻生下一个小孩,当成宝样心疼,“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凡事都包办代替,爱子如命,处处呵护,事事顺从,他们将自己的子女视若掌上明珠,孩子要吃的,玩的,样样都是百依百顺,该孩子做的事情父母都一一代劳,甚而有些祖父母代替孩子去参加学校劳动,逐渐发展成为溺爱。这实际是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逆境中锻炼意志的机会。使得孩子变得没有了勤俭和爱惜的品格,没有了自理、自立的能力,更没有了责任感、上进心。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其实是对孩子没有任何期望值的表现,放弃了教育的主动权,没有尽到教养责任。

2、过分注重智力的发展。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的不合理。这是普遍存在于现在我们这个社会中的家庭现象。它导致了家长对孩子在教育上的“太过”和“不及”。望子成才的心态与迫切的心理,使得很多家长把希望或者自己不能实现的目标寄托于自己的孩子,这虽然是人之常情,是父母对子女爱心的体现,然而他们的期望值过高,使其陷入苦恼的误区。有的家长教育观念陈旧,以孩子上重点大学为唯一出路,只注重孩子智力的发展,以孩子成绩的优劣来评判孩子,不注意孩子在“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孩子个性的发展。促使一些孩子出现“智高德差、智高体弱”,或由于思想压力过大而产生心理障碍。一个朋友的孩子,以前成绩特别好,每次考试都是班上第一名,但由于一次考试他考了第二名,他不能接受自己是第二名的现实,便从此患上了忧郁症而无法继续再上学。由此可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仅要注意孩子在智力方面的发育,更应注意孩子在孩子其他方面的教育,才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3、家庭氛围差,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高压政策,认为孩子应该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面对孩子的错误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孩子犯了错或成绩不好,不问青红皂白的揍一顿,稍有不丛便发火、训斥。长此以往,使孩子产生“最多打一顿”的消极想法或是抵触的情绪。久而久之,孩子在家长面前便不敢敞开心扉,家长与孩子之间出现了沟通问题,使孩子的心情长期处于压抑状态。这类情况还有很多,不一一说了。

二、让孩子拥有良好家庭教育的建议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作为家庭的主要经营者――父母,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面对孩子不溺爱,不推卸责任,漠不关心,把握好对孩子的爱的距离,在美国的家庭教育法则中就有一个20码法则,父母与孩子的距离相距20码,这样能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在不纵容孩子的基础上,面对孩子的错误应该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2、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俗话说:“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状元。”父母们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所谓赏识,其实是一种激励,它要求家长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加以肯定与赞赏,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之前的3~4倍。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优秀的一面,都有闪光的地方,作为父母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赏识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让孩子在父母这里得到鼓励和努力的动力,让孩子朝着个性的方向发展。

3、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说:“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1]父母自身具备的人格修养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孩子来到世界上,首先是从父母那里开始学会认识世界的,父母的言行举止、家庭的生活氛围,每时每刻都会给子女的情感、行为、道德、个性产生着丝丝缕缕的影响。家长要坚持言教和身教并施,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这是家庭教育中的大前提。所谓言教,就是父母对子女进行语言的教育、劝戒、开导、鼓励、批评等,也包括用文字、书信、立家规等形式。在家庭教育中,言教是了解孩子诸方面的情况,交流感情,沟通思想,进行指导,传授知识,进行鼓励、劝戒批评等的方法和渠道。

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品德的发展;良好的家庭民主氛围增强家庭的内聚力和相互间的沟通、交流,维护家庭成员之间温馨和谐的关系,促进孩子个性和社会性能力的发展;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启迪孩子的智慧,扩大文化视野,提高审美情趣,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良好的家庭秩序氛围培养孩子独立自理生活习惯,认真有序的学习习惯和能自制、负责任的行为习惯。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庭氛围确是塑造幸福人生、保证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1] 黄 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J]家庭教育报,2005

[2] 王文忠.家庭教育手册[J].

[3] 谢沫珠.家庭教育的价值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30)

[4] 吴家晓.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的影响[J].

[5] 汪 春.良好的家庭氛围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J].中国家长网,2008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家庭教育的论文  

寻求参考文献,关于家庭教育的。

论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近几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在校生犯罪

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犯罪率居高不下;大案要案多;犯罪主体低龄化、

团伙化;犯罪手段成人化、智能化、暴力化。因此,正确分析引发青少

年犯罪的原因,寻求解决的对策,是全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

(一)从犯罪性质看,盗窃犯罪最为突出。有些青少年贪图吃、

喝、玩、乐等物质享受,又想不劳而获,从小偷小摸走向盗窃犯罪;其

次是抢夺、抢劫、寻衅滋事等犯罪人数众多;再有者,就是模仿电影电

视中的作案手法,呈“英雄”,无所顾忌,不顾后果挥刀作案,以致犯故

意杀人或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等严重罪行。

(二)从犯罪形式看,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增多。一些青少年

由于过早辍学,无所事事,浪迹街头,便三五成群,拉帮结伙,经常聚

集在一起吸烟、酗酒滋事、交流作案经验。有的模仿影视片中的黑社

会组织,成立帮派或团伙。值得重视的是,有的青少年深受黄色、淫秽

音像制品的毒害而不能自拔,为了寻求精神刺激,而持刀、持械拦截

少女实施暴力。

(三)从犯罪年龄看,现在青少年犯罪大多在15~22岁之间,这

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思想最活跃,最好动,模仿力最强,探索欲最旺

盛,主观意识最不坚定,是违法犯罪的高危阶段。

(四)从犯罪身份看,辍学少年人数居多。

(五)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1.引发青少年犯罪的主观原因:一是思想认识渐成熟,敏感好

奇,富有想象力,喜欢模仿,但辨别是非的能力差,认识事物本质的能

力差,以致在追求新奇刺激时,极易受不良影响而违法犯罪;二是自

我意识至于增强,对成年人的依赖心理减弱,形成“自我中心”倾向,

渴望独立,但往往不能如愿,使其理想和现实脱节,以形成善恶颠倒

的心理倾向;三是情绪情感不稳定,易于冲动,特别是狂暴的激情,往

往使青少年不能自控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引发青少年犯罪的客观原因:一是家庭方面的原因。家庭教育

的不当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直接原因。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而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不良的家庭影响对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有

潜移默化的影响,如过分溺爱、打骂体罚等。二是社会方面的原因。目

前社会上一些书刊、音像制品充斥着大量的凶杀、暴力、色情以及其

他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内容。一些不健康的电子游戏厅、网吧、影

视厅等全天开放,致使一些青少年放弃学业,终日为此着迷,从而使

他们的世界观、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对青少年的身心

健康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三是学校方面的原因。就教育现状来

看,不少学校并未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片面地强调和追求升学

率。教育工作者往往重视向学生传授传统的、陈旧的、死板的书本知

识,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纪律教育、品德教育和

法制教育。特别是对“学困生”进行冷落和歧视,挫伤了他们的上进

心,极易使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法和对策

针对青少年犯罪这一严峻的社会现象,建立一个自我预防、学校

预防、家庭预防和社会预防相互配合、相互衔接、相互监护、共同教育

的工作网络和预防机制,是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本措施。

(一)自我预防。对于青少年来说,正是成长阶段,正处于人生

观、世界观、道德观的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

理上,都处于过渡阶段,其特点是可塑性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好奇心

强,遇事只凭直观印象而不加判断,办事不计后果,争强好胜的行为

极易导致犯罪。所以为了更好地预防犯罪,必须从自我做起,力行“十

戒”。什么是“十戒”?第一是戒“贪”、第二是戒“奢”、第三是戒“骄”、第

四是戒“假”、第五是戒“黄”、第六是戒“毒”、第七是戒“赌”、第八

是戒“惰”、第九是戒“散”、第十是戒“妒”。这十种需要“戒”的,都

是青少年容易沾染的不良习惯,不好的性格,或不健康的东西

这些不良的习惯、性格或不健康的东西如果让它在青少年身上

滋长、蔓延,不能有效地远离它,那么就会从“量变”到“质变”,最

终就可能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成为人民所唾骂的阶

下囚。人们常说“科学与谬误只有一步之遥”,违法犯罪与否我认

为也只是一念之差,两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这个

犯罪之“念”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多方面,多层次的原

因,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只要青少年加强自身的修养,理解并

确实做到“十戒”,时刻预防犯罪之“念”的产生,自然就能够预防

犯罪。

(二)学校预防。学校是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校生是

青少年的主流,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教育中

一要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加强对教师心理学

教育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培训,让每个教师都深刻

认识到,不懂法律、不依法执教是不合格的教师。二要针对青少

年的思想情况和表现实际,安排专门时间,加强对理想、道德、爱

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邀请校外法制辅导员区司法局同志举

办法制报告会,向师生们介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青少

年维权法》等相关的法制法规。使师生及时了解当前违法犯罪的

状况,让青少年明确自身的具体权利和义务,知道法律禁止什

么,懂得如何保护自己。通过引导青少年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帮

助其提高依法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明辨是非、抵制诱惑的能力,掌

握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技巧。三要在各门学科教学环节中

加强德育的渗透。教育青少年遵守国家法纪和社会公德规范,树

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进一步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

力。四要注意遵循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道德认识发展水平和思想

品德形成规律,循序渐进,组织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

增长社会知识和经验。五要对已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采取积极

的措施进行矫治,但教师应善待学生的“错误”。据调查,对犯错

误的学生进行训斥、责骂,只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

自暴自弃,甚至产生不良后果。作为教师只有发自内心、溢于言

表的博大的爱,才是最有号召力的,才能使学生立志立德、学会

做人,感恩社会、感恩父母。

(三)家庭预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

本组织形式。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

度过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形成的发源

地,尤其是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素质优劣起着关键作

用。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础所在,也是青

少年成人成才的摇篮。因此,家庭教育具有任何其他教育无法取

代的优越性。

我们可以建立“家长学校”,利用周末时间对家长进行培训

充分发挥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互相沟通和家庭教育能力

培训的双重作用。学校将家长会的召开制度化,指导和鼓励他们

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树立现代家庭教育观,要求家长在家庭教

育中必须确立三个新观念:一是新成才观。当今最宝贵的财富是

人才,未来的人才素质要求是: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

学会生存、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二是新责任观。孩子不是家长的

私有财产,将其培养成国家的有用人才,是家长的应尽职责。三

是新权益观。未成年人从法律角度上看属于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但他们与成年人一样具有完全的权利

能力。同时引导家长规范自己的行为,对子女的行为起

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这样一来,通过提高家长的自

身素质、净化家庭环境,构筑起一道预防青少年违法犯

罪的第一防线。

(四)社会预防。切实加强社会对青少年犯罪的预

防和管理,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一体化工

作格局的基础上,全社会齐抓共管,营造青少年健康成

长的良好氛围。(1)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整理。学校应

和政府职能部门配合,强化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改善

校园周边环境状况,净化学生成长的环境氛围。(2)加

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一

些有色情、暴力等不健康内容的音像、书刊的制品,网

吧等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采取有

效措施,加大对文化市场的整治力度,坚决打击制黄、

贩黄、制毒、贩毒的犯罪分子,清除精神污染,营造一个

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有效控制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3)在各类建设规划中加大青少年活动及社会教育功

能,使青少年在体验中学习,体验中感悟和成长,把孩

子们从网吧中吸引到社会活动中来,如建立科技馆、博

物院、儿童活动中心等,并免费开放使之发挥作用。(4)

充分利用各种纪念日,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镇预

防工作小组因地制宜地把握禁毒日、公民道德实施纲

要纪念日、法制宣传日等有利时机,有针对性和侧重点

地成功举办系列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如在“普法宣传

日”镇预防工作小组要组织人员走上全镇各主要街

道,张贴挂图、发放宣传单,向每位社会成员宣传《中华

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

成年人犯罪法》和《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知识,并

现场进行法律咨询服务;联合司法所、派出所、综治办

等部门进行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号召学生做小小宣

传员,与家长、邻里进行交流;开展“珍爱生命、远离毒

品”活动,向未成年人宣传毒品危害,普及毒品预防知

识,还在各中学开展“手拉手”系列活动,并组织了《未

成年人保护法》知识竞赛。营造法制氛围,取得良好效

果。(5)政府应给人们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就业机会,

避免待业青少年无序流动。据调查,很多走上犯罪道路

的都是待业的,整日无所事事,生活无来源,势必去偷、

抢等。因而在扩大就业机会的同时,地区间应加强对就

业信息的沟通、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应对务工人员的流

动进行调配、管理,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避免岗

位与务工人员数失衡,造成务工人员的盲目而无序流

动。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关注、关心、

支持并切实做好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关系到亿万家

庭的团结、和睦与幸福。他们除了需要成年人所需要的

关切外,更需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关心和关爱。只要

全社会每一个人都认识到这一点,预防青少年犯罪的

工作就会更上一个台阶,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胡安平.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特点及预防[J].

2004,(2).

[2]吴启和.关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分析与对策

[J].2004,(3).

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家庭 教育 在 儿童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儿童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独特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儿童家庭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范文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质量提升路径

摘要:家庭教育是儿童所接受的最基础的教育。对于流动儿童来说,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够提高其学业成绩,促进其学校融合。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进行家校合作,提升流动儿童的家庭 文化 资本,构建社会支持体系,是提高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有效途径

根据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 报告 》,我国处于6-14周岁的流动儿童已达1472万,比2005年增加了347万。流动儿童作为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尽管在接受学校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家庭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尤其对于流动儿童而言,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如何提高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促进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流动儿童是伴随着家庭融入城市的,面对陌生的环境,他们只能在家庭中寻找安慰与鼓励。家庭教育包括家庭气氛、家长素质、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等,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为流动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正向作用,这对于儿童的思想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提高流动儿童的学业成绩

流动儿童父母的文化程度一般较低,其教育理念往往也比较落后。对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期望往往寄托于学校,自身责任意识不高,并且往往会忽略了对孩子学习的鼓励。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发现孩子的优点,对其赞美、鼓励;同时对于孩子的不足,也会采取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其进行改正,增加孩子的自信心。积极自信的孩子也往往会在学校中积极表现,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流动儿童的学校融合

研究表明,流动儿童及其家长融入城市的水平高低与其家庭教育质量呈显著正相关,流动儿童及其家长在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融入城市的水平越高,其家庭教育的质量就越高,反之亦然[1]。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家长的城市融入水平,还能够促进儿童的城市融入水平,进而提高流动儿童的自信心,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

二、提高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家庭教育指导的目的在于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改善家长的教育方式。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不仅能够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促进流动儿童家长的发展,还能够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保障流动儿童享受全面、平等的教育。有效地指导家庭教育,首先可以从建立家长学校入手,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切实保障家长学校的实际落实与运行,保证活动开展的质量和数量;其次需要教师发挥专业优势,帮助流动儿童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最后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家长在活动过程中真正体会教育的意义。

(二)进行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是指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2]。家校合作能够使家庭和学校之间取长补短,在运作过程中,发现并解决双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流动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教育。有效进行家校合作,需要家庭和学校双方投入,促使家校合作制度化、常规化。从双方主体来看,学校应该将家校合作常规化,使家长把家校合作看作是学校的常规性工作,使其习惯性地参与进来;学校应使家校合作制度化,使教师把家校合作看作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应敞开心扉、积极配合,使家校合作有序展开。

(三)提升家庭文化资本

法国社会学者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认为文化资本是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相关的有形与无形资产。从家庭教育的意义上来讲,家庭文化资本包括家庭的文化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的书籍、音像、绘画、父母的文凭、职业资格等。布迪厄非常重视家庭文化资本对儿童学术成就的作用,他认为“教育行为中产生的学术型收益,依赖于家庭预先投资的文化资本”[3]。家庭文化资本对流动儿童尤为重要,提升流动儿童家庭文化资本能够直接增加流动儿童的文化自信。提升流动儿童家庭的文化资本,首先是政府和社会应该为流动儿童家长的城市化提供平台,尤其在就业方面,应该保证他们公平就业,帮助他们谋求更好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间接地增加流动儿童家长的文化资本;其次,流动儿童家长也应自身付出努力,平时多看书看报,学习更多、更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积累、提升自身的文化资本。

(四)构建社会支持体系

流动家庭在城市属于外来者,但是他们在城市中所作出的贡献却是不可低估的。面对流动家庭在教育中的困境,我们认为应该建立健全社会支持体系为流动家庭提供服务与帮助,使其感受到城市的社会关怀,增加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促进流动家庭的社会融合,进而促进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为流动儿童家庭构建社会支持体系,首先需要政府的力量,通过发挥统筹、引导的作用,制定政策文件,为社会支持体系的存在提供保障。其次需要社区和其他社会志愿力量发挥行动的作用,携手为流动家庭提供具体帮助。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不仅关乎流动儿童这一特定群体的健康成长,受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还关系着祖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提高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及家庭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我们付出耐心和时间,共同为流动儿童的成长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周广菊.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常州市为例[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5):6-20.

[2]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52.

[3](法)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儿童家庭教育论文范文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数以千万的农民背井离乡涌入城市寻求生存,与此同时,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伴随而生。由于父母与孩子聚少离多,这种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暗藏着诸多问题。目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分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改善现状提出解决对策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解决对策

2013年5月全国妇联发布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000万,人数将继续上涨[1]。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21.88%[2]。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对儿童成长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期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当引发的教育问题小则影响儿童的身心、人格、道德的发展,大则阻碍全国人口质量的提高,制约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非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

一个健全的家庭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但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与自己的父母共同生活、促膝谈心则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非一日之寒,首先,具体体现在几类非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当中。这一种家庭教育模式是孩子父母的其中一方外出打工。在农村,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的影响,母亲陪伴留守儿童的情况较为普遍,这样的家庭模式容易使孩子产生生活在“单亲家庭”的焦虑与不安之中。同时留守一方往往因为繁重的农耕与琐碎的家务根本无暇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因而导致孩子遇到问题经常欲言又止,久而久之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其次,这些家长通常文化素质偏低,对孩子的学习指导缺乏时效性和科学性。这一种家庭教育模式是一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同时外出务工后将孩子留给其祖父祖母、外公外婆代管。这样的“隔代教育模式”则更加弱化了家庭教育的功能。在“隔代教育模式”的环境下,“代沟”的问题经常导致祖辈与孩子之间产生意见分歧,尤其是当孩子在性格与心理发展出现偏差时,年事已高的祖辈经常难以察觉,当孩子与他人产生争执时一味地偏袒并且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这种隔代溺爱心理不利于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容易导致儿童形成蛮横霸道、我行我素的性格特点。最后,在“上代教育模式”中成长的孩子得到的家庭教育则更加令人担忧。一方面近亲、朋友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力度难以把握,过于严厉容易给孩子带来压抑感和抵触情绪;过于宽松则容易造成孩子的随波逐流,不利于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父母角色参与消极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与母亲的作用是同等重要、不可互相取代的。Hetherington等研究认为,父亲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其自我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父亲帮助孩子从心理上与母亲“分离”,教他们控制自己的冲动,学习各种规范和规则,同时还能帮助母亲避免过度情绪化地处理她和孩子之间的关系[3]。家庭教育在要求母亲参与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呼唤父亲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一个好父亲会把母亲生活领域之外的东西尽可能地展示在孩子面前,并成为孩子探索新领域的向导和力量的源泉[4]。现实情况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家庭教育意识淡薄。例如,一些母亲当孩子还在襁褓中时便离开家,一年或者两年才回家探望孩子一次,有些母亲甚至连 春节 都不与孩子团聚。又如,留守儿童家长认为外出打工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读书与生存环境,这些家长往往“重养轻教”,认为给钱就是养育和教导,更有人为了弥补不在孩子身边的亏欠感而盲目地满足孩子物质的需求,认为物质的满足可以换来对孩子亲情的抚慰。但“陪伴即是爱”,父母陪伴的缺失会给孩子带来心灵伤害。一些长期在外打工的父母随着时间的流逝,将孩子的抚养寄希望于家里的祖辈、亲戚朋友和学校的老师。一方面从精神上缺乏与亲人间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从物质上,现实的生存状态与最初的理想生活背道而驰,这些人在陌生的城市无法找到归属感,而同样是进城务工的异性同伴便成为了他们寻找归属感的目标,因此一些“临时夫妻”现象有所抬头。在这样的环境下,那些留守儿童的家长则更加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父母的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也更为消极。

3.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指导

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发展起基础性作用,学校教育对儿童成长发展起主导性作用。相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学校教育是更专业、更系统、更全面地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关注儿童的发展共性而非留守儿童的个性需求;对需要重点帮扶的留守儿童缺乏有针对性的重视。对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的忽视是导致学校与留守儿童家长沟通脱节的根源,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一方面是优秀且有责任心的教师资源匮乏,另一方面是由于留守儿童家长与学校老师缺乏对孩子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的了解与沟通,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

4.社会教育有效扶持的缺失

社会教育对儿童成长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社会各界的帮助与支持有利于促进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与健全人格的形成。而现实状况是社会为留守儿童提供有效帮扶的系统机构较缺乏。另外,由于农村的经济建设落后、文化水平较低,农村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的缺乏削弱了社会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应当发挥的决定性作用,甚至导致部分已经走上社会的留守儿童在面临人生各个阶段的选择时感到迷茫和无助,激化了他们自身的认知方式与处理问题之间的矛盾。

二、如何有效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

1.促进政策调整,减少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

各地区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因地制宜,努力增加本地劳动就业量,鼓励引导、帮助劳动者在本地自谋职业或创业办实体,发展本地经济;采取政治和经济双重手段,加大县域经济的发展力度,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在自己的家乡也有好的工作选择,从而缩小城乡的实际收入差距,以此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5]。政府出台保护农民工在城市务工相关政策的同时,也应鼓励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农民工就业选择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另外,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是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的关键。例如,为留守儿童提供随父母在流入地正常上学的机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留守儿童创设新公立学校,减免留守儿童的借读费。只有解决了留守儿童的就学问题,才能让留守儿童结束留守生活回到父母的怀抱。

2.提高父母角色认同感

提高家长作为父母的角色认同感,使留守儿童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法国著名少年节目主持人克里斯琴•施皮茨博士曾经这样忠告做父母的人: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6]。一是留守儿童的家长应该转变“给钱便是养育和教导”的观念,只有和孩子经常进行通话交流培养情感,及时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动态,与孩子建立互信感,孩子才能将这种陪伴的爱转化成激励自身努力的动力,才能避免孩子在发展的关键期将父母的说教当成耳旁风。因此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以及学校老师保持稳定的联系,以便随时了解孩子的发展动态,共同分享科学合理的教育 方法 。二是在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时应注意避免时间间隔太久、采用多种沟通方式、重点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家长增强为人父母的意识,提高父母角色的认同感,才能有利于下一代形成正确的家庭观念。

3.整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成功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可偏废”[7]。只有形成三大教育合力,才能促成儿童自身的社会化。因此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出现问题时,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应当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首先,在学校教育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儿童的道德素养,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其次,在学校日常管理当中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与关爱,如为留守儿童的家庭建立随时更新的人口流动档案;有效利用留守儿童家长回家探亲的机会,与家长交流留守儿童近期学习表现和心理发展动态,告诉家长家庭的关爱才是能够解开留守儿童心结的钥匙。在学校课程设置方面,设立有利于增强留守儿童家庭意识的课程,讲授如何与家庭成员友好相处的科学方法,培养儿童良好的待人接物的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家庭意识,从心理上能够逐渐理解父母进城务工的行为,并将这种对父母的理解与对父母的思念化为学习的主动性和生活的自主性。良好的家庭意识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庭氛围将推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最后,应增设农村社区教育咨询服务中心及留守儿童活动中心,使留守儿童与他人在进行互动的同时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给予广泛关注与支持。家庭教育的立法只是推进家庭教育的一个条件,只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全国妇联: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6000万

[2]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R].2013.

[3]杨丽珠,董光恒.父亲缺失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05(03):260—266.

[4]刘秀丽,赵娜.父亲角色投入与儿童的成长[J].外国教育研究,2006(11):13—18.

[5]周宇,余扬.社会管理创新理论视角下的留守儿童问题[J].科技创业月刊,2013(08):167—168.

[6]邹同文,罗春仙.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0(03).

[7]黄晓慧.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10).

儿童家庭教育论文相关 文章 :

1. 幼儿家庭教育论文

2.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

3. 基于家庭教育功能对儿童社会化的研究论文

4. 3到6岁幼儿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论文

5. 试论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论文

关于论文《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的参考文献

1/18

【题 名】我国商业银行学生贷款中的“惜贷”问题探讨——以美国联邦家庭教育贷款为参照

【作 者】梁爱华

【刊 名】高等教育研究(武昌).2006,27(12).-50-54

2/18

【题 名】美国联邦家庭教育贷款中担保机构的运作及其对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意义

【作 者】陈浩[1] 沈红[2]

【刊 名】比较教育研究.2006,27(10).-11-16

3/18

【题 名】美国家庭教育点滴

【作 者】楼必生

【刊 名】小学青年教师.2006(04S).-48-48

4/18

【题 名】跨文化/国婚姻父母与子女的经验和家庭教育——以台湾与美国为例

【作 者】陈美莹

【刊 名】中国家庭教育.2006(1).-24-30

5/18

【题 名】尊重 理解 互动——美国家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作 者】张云裳

【刊 名】北京教育.2006(2).-16-18

6/18

【题 名】美国家庭教育点滴

【作 者】楼必生

【刊 名】早期教育:家教版.2006(1).-22-22

7/18

【题 名】美国家庭教育贷款项目的运行机制

【作 者】无

【刊 名】世界教育信息.2005(12).-43-45

8/18

【题 名】美国家庭教育风俗

【作 者】无

【刊 名】妇幼健康.2005(12).-82-82

9/18

【题 名】素质教育要从家庭教育开始——读《世界一流的美国家庭教育——哈佛素质教育理念的成功实践》

【作 者】陈慧敏(推荐者)

【刊 名】上海教育.2005(12B).-61-61

10/18

【题 名】美国社会的家庭教育风格

【作 者】詹华如

【刊 名】家教指南.2005(12).-30-30

11/18

【题 名】家庭学校:家庭教育主体意识的回归——美国家庭学校的兴起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作 者】颜雪梅

【刊 名】当代教育论坛.2005(03X).-55-57

12/18

【题 名】美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作 者】李盈

【刊 名】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04S).-11-13

13/18

【题 名】美国家庭教育见闻

【作 者】佚名

【刊 名】时代教育.2005(1).-19-19

14/18

【题 名】美国的爱国、诚信与家庭教育

【作 者】方宏

【刊 名】教育与职业.2004(22).-27-27

15/18

【题 名】美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作 者】李盈

【刊 名】当代教育论坛.2004(10).-47-48

16/18

【题 名】“教学玩具”成为美国家庭教育新宠

【作 者】杨秋艳

【刊 名】家教指南.2003(5).-22-23

17/18

【题 名】把孩子培养成现实生活中的获胜者——推荐《家庭教育在美国》

【作 者】章一

【刊 名】少年儿童研究.2003(5).-52-55

18/18

【题 名】纵观美国的家庭教育

【作 者】吴志远 邵荣

【刊 名】新疆教育.2002(5).-37-37

1/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比较分析及对策研究

【作 者】李子银

【刊 名】当代教育论坛.2007(6).-138-139

2/17

【题 名】不同文化传统下中美家庭教育中的评价比较

【作 者】唐梅

【刊 名】世界教育信息.2007(4).-49-51

3/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

【作 者】李亚 周侠

【刊 名】科教文汇.2007(02X).-10-10

4/17

【题 名】浅谈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作 者】高维亮 王丽艳

【刊 名】科学时代.2006(11).-184-186

5/17

【题 名】从文化视角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作 者】栗新

【刊 名】民族论坛.2006(12).-38-40

6/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方式大不同

【作 者】刘艳

【刊 名】家庭教育.2006(11X).-52-53

7/17

【题 名】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的比较

【作 者】李道顺

【刊 名】世界教育信息.2006(8).-20-21

8/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文化相似性研究

【作 者】王毓

【刊 名】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6(1).-77-80

9/17

【题 名】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作 者】曾芝兰

【刊 名】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162-163

10/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比较

【作 者】王晓虹

【刊 名】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3(1).-59-60

11/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之比较

【作 者】陈向党

【刊 名】教育情报参考.2005(5).-18-19

12/17

【题 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

【作 者】赵燕

【刊 名】北京教育.2005(5).-62-63

13/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之比较

【作 者】陈向党

【刊 名】中小学校长.2005(3).-48-49

14/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

【作 者】黄河清

【刊 名】中国家庭教育.2004(1).-78-78

15/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比较

【作 者】无

【刊 名】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28-28

16/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

【作 者】黄河清

【刊 名】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11).-10-15

17/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

【作 者】孙琼如

【刊 名】教书育人:普教版.2002(14).-2-5

关于家庭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和家庭教育论文题目参考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地址:https://www.moshupu.com/post/2499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