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脚楼简笔画的画法

 魔术铺   2023-04-24 16:37:04   0 人阅读  0 条评论

吊脚楼简笔画的画法

吊脚楼手工制作简单

准备材料:纸皮、胶布、白纸、包装纸、胶水、彩色马克笔。

制作步骤:

1.把纸板箱拆开,从上面剪下所需纸板粘成以下左下图所示的房子外形的小盒子,注意两侧剪出三角形拱起的屋顶,然后用剩余的硬纸板制作屋顶以及烟囱,用胶纸将屋顶与屋子粘为一体;

2.有白纸把硬纸板小房子内侧墙壁包好。然后在屋顶上剪开一个用于投币的长方形小开口;

3.初步制作完成的手工储蓄箱;

4.接下来就是要用包装纸给小房子的外表做装饰,贴上包装纸以后,还可以用马克笔在上面写下自己的座右铭或者画一些个性图案;

5.最后,用一张硬纸板作为储蓄箱的底板用胶纸包在房子储蓄箱的底部,再包上一层包装纸,小房子储蓄箱就可以用来存钱了。

土家人的吊脚楼本文是我写于2015年7月的一篇文章,首发于红网,现分享给我的各位好友。谢谢诸位简友一路的关心与支持!

您只要走进土家山寨,便随处可见土家人居住的典型的建筑——吊脚楼。土家人的吊脚楼是土家人和大自然的一种完美组合。

土家族这种民居建筑造型别致,装饰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建造吊脚楼习俗一般包括看风水、挖屋基、发树、立屋、上大梁及落成热火坑等六个环节。体现了土家族独有的宇宙空间自然观以及神灵无处不在的神化现象,形成了土家人独具特色的居住文化。是土家人长期适应武陵山区大自然环境、改造这种大自然过程中智慧的具体结晶,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土家人身上最为具体最为艺术化的一种体现。

吊脚楼的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单头吊、双头吊及四合园三种:单头吊,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又称为钥匙头。它就是在正房的任意一头做一间或几间横屋,依据地势伸出悬空吊脚楼。双头吊,又称为两头吊。它是单头吊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皆依据地势悬空吊出吊脚楼。单头吊、双头吊吊脚楼的在土家人的建造中较为普遍。另一种四合园,也称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在土家建筑中是一种升格的精华类。这一种一般是大户人家,或家族中各成员共同修造。它是在双头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的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再在双头吊脚楼修一个与正屋对称的双层吊脚楼,从而形成一个四合院。但堂屋依然在正屋中间,外面的吊楼设有大门上几步台阶进入四合园中。这三种吊脚楼有二层吊楼和三层吊楼。这些吊脚楼都是在梯式地形上建成,正屋一层,那吊楼就为二层;正屋两层,吊楼便是三层。但也有平地起吊的吊脚楼,但这种较少也就相应没那么美观。

土家族吊脚楼形式多种多样﹑造型也极其优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可以说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吊脚楼首先就给人们带来一种别致的形式美。从宏观上看,吊脚楼是一些长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组合,这些几何形体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庄重之感,表现一种挺拔健劲之美。而其内部构架,梁、柱、枋、檩之间都互为垂直相交,这些剖面的形成采用了架空、悬挑、错层等手法进行处理,又在视觉上给人以端庄的完美,还给人以生动活泼, 干净利落、错落有致之感。再从微观上看,那些雕花缕空的廊柱,飞檐翘翅的屋顶,给人置身物外的仙境之美;特别是翘翅的飞檐让人有一种跃跃欲飞的感觉。吊脚楼的整体上体现出一种鲜明的节奏感和流动美,从营造理念上体现了土家人精神追求与所处武陵山区自然环境一种极致的和谐美。天人合一的建筑观是吊脚楼建筑的理念,山水与吊脚楼的交融,便成一个整体的景观,于是山美、水美、房亦美。土家人的智慧随着山随着水融合在了一起。

吊脚楼的这种美,使这种人文景观具有了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吊脚楼作为土家族物质和精神的载体,它向世人展示了它发展的历史、本民族的智慧和信仰以及对美的自我诠释

坐在依山傍水的吊脚楼上,聆听阵阵松涛,沐浴缕缕山风,遥望层层群山,俯视小桥流水,把自己置身于这青山绿水间,心旷神怡,便觉这就是至境。或置身于山中茂林,看那展翅飞檐的吊脚楼和谐地躺在大自然的怀抱,看那小楼横梁对穿、楼阁悬空、屋檐上翘,青色的瓦片、镂花的栏杆,相映成趣,交相辉映,极致雅思便飞了起来。这种在唐诗宋词中才能寻觅到的“小桥流水人家”、“白云深处有人家”之景,就这样真实地出现在土家山寨里。

悠悠吊脚楼,潺潺小溪水。粗旷的土家汉子, 泼辣的土家妹儿将宁静的山寨点缀得生动妩媚,清丽脱俗。檐下那串串火红的辣椒及金黄的玉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土家哥儿在吊脚楼的四周栽上各种果树,土家妹儿在楼前养上花草。看那硕果累景、花儿怒放,房子掩映在花木丛中,人儿在花木丛中穿行,好一幅人间仙境。即使是炎炎夏日,身处吊脚楼上,凉风习习吹来,酷署便已消歇。农闲季节,多情的土家姑娘身着亮丽的民族服饰,三五成群,一起围坐在吊脚楼上,或做布鞋,或为情人编织毛衣,一阵阵笑声随风荡漾。如果有贵客远道而来,她们还会跳起欢快的摆手舞,把青春和美丽尽情释放,更显楼之飘逸,山之灵秀。日暮黄昏,劳动了一天的土家汉子,悠闲地吃完晚饭,痛快地洗个澡,然后在吊脚楼上扯开嗓子唱起情歌,那热辣辣的情感,那不加修饰的纯真,让人感觉仿佛走进了世外桃源。

自城市归来,总忍不住发一点思古之幽情,土家的吊脚楼虽与城市的时尚无缘,你没有摩天大楼的气势,没有小洋楼的华贵,但你那沧桑中透出的美感总是那样的让人肃然起敬!它就像父亲坚实的臂膀,为土家儿女遮风挡雨;像母亲温暖的怀抱,为土家儿女抵御风寒。城市的高楼大厦若是大家闺秀,古朴的土家吊脚楼便是小家碧玉。千百年来,土家的吊脚楼就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女,不为外人所知罢了。但你就像千年佳酿,又似翰墨珍品,又如无价美玉。用你婀娜的身影,端庄的气质,古朴的外形,精致的结构,倾倒见识你的无数游人,征服过往的文人墨客,终将你靓丽的姿态和这神奇的山水一样让人迷恋,让人折服。今醉卧吊楼,禁不任为你唱一支优美的赞歌:

依山临水的土家吊脚楼

山 水 楼 浑然一体

庄重里透着华贵 古朴中看到灵秀

一山修竹

一簇花束

一泓细流

楼在画中游

青黑老瓦

飞檐翘角

雕梁画栋

风采迷心头

千年历史

沧桑武陵

山中吊楼

繁华永不朽

登楼

目送云层千里雁

头离苍天尺咫愁

近水远山收眼底

放眼白云惊来路

危楼百尺

悔对面峭壁无人走

心生胆寒

人迹无有

吾辈却来

万座青山尽显幽

溪流浪皱碧水流

为观奇景登吊楼

奇山秀水美尽收

吊脚楼上住一宿

十年做梦都风流

只道未曾见神仙

原是因我他惊走谁能介绍一下吊脚楼

【简介】

吊角楼也叫“吊楼”,为苗族、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湘西、鄂西、贵州地区的吊角楼也很多。吊角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吊角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角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从前的吊角楼一般以茅草或杉树皮盖顶,也有用石板盖顶的,现在,鄂西的吊角楼多用泥瓦铺盖。吊角楼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第一步要备齐木料,土家人称“伐青山”,一般选椿树或紫树,椿、紫因谐音“春”、“子”而吉祥,意为春常大,子孙旺;第二步是加工大梁及柱料,称为“架大码”,在梁上还要画上八卦、太极图、荷花莲籽等图案;第三道工序叫“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榫头,排成木扇;第四步是“立屋坚柱”,主人选黄道吉日,请众乡邻帮忙,上梁前要祭梁,然后众人齐心协力将一排排木扇竖起,这时,鞭炮齐鸣,左邻右舍送礼物祝贺。立屋坚柱之后便是钉椽角、盖瓦、装板壁。富裕人家还要在屋顶上装饰向天飞檐,在廊洞下雕龙画凤,装饰阳台木栏。

[编辑本段]【特点】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编辑本段]【结构】

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有的吊脚楼为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的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

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

第二层是饮食起居的地方,内设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内。卧室的外面是堂屋,那里设有火塘,一家人就围着火塘吃饭,这里宽敞方便。由于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足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堂屋的另一侧有一道与其相连的宽宽的走廊,廊外设有半人高的栏杆,内有一大排长凳,家人常居于此休息,节日期间妈妈也是在此打扮女儿。

第三层透风干燥,十分宽敞,除作居室外,还隔出小间用作储粮和存物。

[编辑本段]【形式】

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类型有以下几种:

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单吊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常常共处一地。

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

二屋吊式: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单吊双吊均适用。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支撑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于正屋。

[编辑本段]【传说】

传说土家人祖先因家乡遭了水灾才迁到鄂西来,那时鄂西古木参天、荆棘丛生、豺狼虎豹遍地都是。土家先人们搭起的“狗爪棚”常遭到猛兽袭击。人们为了安全就烧起树蔸子火,里面埋起竹子节节,火光和爆竹声吓走了来袭击的野兽,但还是常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胁。后来一位土家老人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小伙子们利用现成的大树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铺上野竹树条,再在顶上搭架子盖上顶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饭睡觉都在上面,从此再也不怕毒蛇猛兽的袭击了,这种建造“空中住房”的办法传到了更多人的耳中,他们都按照这个办法搭建起了“空中住房”。后来,这种“空中住房”就演变成了现在的吊脚楼。

[编辑本段]【文化内涵】

吊脚楼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除具有土家族民居建筑注重龙脉,依势而建和人神共处的神化现象外,还有着十分突出的空间宇宙化观念。土家族的吊脚楼不仅单方面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中,宇宙也同时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之中。这种容纳宇宙的空间观念在土家族上梁仪式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上一步,望宝梁,一轮太极在中央,一元行始呈瑞祥。上二步,喜洋洋,‘乾坤’二字在两旁,日月成双永世享……”这里的“乾坤”、“日月”代表着宇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土家族吊脚楼在其主观上与宇宙变得更接近,更亲密,从而使房屋、人与宇宙浑然一体,密不可分。

[编辑本段]【苗族吊脚楼】

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吊脚楼是苗乡的建筑一绝,它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

吊脚楼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据建筑学家说,苗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从历史来看,苗族的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团肇始于环太湖地区,他们参与了环太湖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建筑。

这些充满了苗族艺术意象的吊脚木楼,给苗族人民艰辛的生活提供了永恒的生命激情。

修建吊脚木楼的地基必须是把斜坡挖成上下两层;每层进深各为6尺多,各层面积约100平方米。上下两层相差约4尺多,层与层之间的山壁和外层山体用石头砌成保坎。建房时,将前排落地房柱搁置在下层地基上,最外层不落地房柱与上层外伸出地基的楼板持平,形成悬空吊脚,上下地基之间的空间就成为吊脚楼的底层,这就是所谓的“天平地不平”的吊脚楼特点。吊脚楼采用穿斗式结构,每排房柱5 至7根不等,在柱子之间用瓜或枋穿连,组成牢固的网络结构。中柱一定要用枫木,因为枫树是苗族的生命图腾树,是象征祖先灵魂的圣树。

按传统,祖宗圣灵的神龛要设在二楼的中柱脚。苗族人民认为在吊脚楼里有祖先的圣灵日夜庇荫,阖家方能兴旺发达,人人皆可健康平安。楼的板壁用刨光的杉木板封装。每间的窗棂子用木条拼成形状不同的图案。各间的房门均为独扇,惟有堂屋大门为两扇。富裕人家还在大门上刻有龙凤浮雕。大门上方,两头安装有两个门当木雕,门当的另一头成牛角,俗称“打门锤”。

大多数吊脚楼在二楼地基外架上悬空的走廊,作为进大门的通道。堂屋外的悬空走廊,安装有独特的s形曲栏靠椅,苗语叫“嘎息”(ghab xil),民间有一美称叫“美人靠”,这是因为姑娘们常在此挑花刺绣,向外展示风姿而得名。其实“嘎息”还用作一家人劳累过后休闲小憩、纳凉观景、讲述传承苗族神话和迁徙历史,以及演唱《苗族古歌》、“嘎百福歌”的多功能凉台。

吊脚楼一般以三间四立帖或三间两偏厦为基础,一般分为三层,底层都用作家畜和家禽的栏圈,以及用来搁置农具杂物等东西。中层住人,正中间为堂屋,堂屋两侧的立帖要加柱,楼板加厚;因为这是家庭的主要活动空间,也是宴会宾客笙歌舞蹈的场所。有少数人家在正对大门的板壁上安放有祖宗圣灵的神龛。神圣的家庭祭祖活动就在堂屋进行,一般情况下,左右侧房作为卧室和客房。三楼多用半存放粮食和种子,是一家人的仓库;如果人口多,也装隔出住人的卧室。厨房安置在偏厦里。建筑的空间分割组合,以祖宗圣灵神龛所在的房间为核心,再向外延伸辐射。家庭成员在这样的空间组合下生活,无形中便被祖宗圣灵所在的堂屋的空间引力所凝聚,从而为家庭的团结增强了亲和力。祖先崇拜的苗族传统宗教,在吊脚楼的民居建筑上被充分完美的体现出来了。

[编辑本段]【侗族吊脚楼】

吊脚楼是一种极富侗族特色的住宅建筑。 山居侗族的住宅多为外廊式二三层小楼房,楼下安置石碓,堆放柴草杂物,饲养牲畜。楼上住人。楼上前半部光线充足,是一家休息或手工劳动之所;后半部为室,其中设有 “火塘”,这是“祖宗”之位,也是取暖、炊饭的。第三层楼上设卧房。一般一家一栋,也有的村寨,如广西三江县的苗江、八江、林溪一带,多聚族而居,将同一房族的房子连在一起,廊檐相接,可以互通,喜庆佳节,聚集于此,设宴接待宾客。平坝侗族,如天柱、新晃、榕江县的连江一带,大都是两层楼房,楼下住人,楼上存放粮食杂物。堂屋中设有“神龛”,两侧为卧室、厨房,猪牛圈都在屋侧房后。

湖南省通道侗族的住房,仍保留了百越民族“干阑”式建筑的特色,多为三屋以上的干阑式木楼,底层为猪牛等养牲杂屋,楼上住人,木楼都有走廊伸出,并装饰有栏杆,栏杆边备有固定式长凳供人休息,俗称“吊脚楼”。这种木楼,有高达五六层的,结构谨严,不许用一颗钉子,全系卯榫嵌合,显示了侗族建筑工艺的高超。

室内布局,二层楼有火塘,是做饭和待客的场所。他们还保留了越人"坐皆蹲居"的古俗,饮食用矮脚几案。坐的是原始木凳,很难找到高脚桌椅。做饭时柴火要由西方放进。因为传说西方是侗族发源的地方,火种是祖先从西方带来的。 侗族是个爱美的民族,喜欢把环境打扮得十分美丽,如房屋的柱头,喜把它雕成竹子的形式,木楼喜配上走廊和雕花栏干。寨里的水井,喜用雕花的青石板砌个小屋盖起来,井内还要放些红、白、黑相间的花鱼。寨前寨后都有古树遮荫。就连寨里的道路也以青石或卵石铺砌时,人们总是把它砌成各种图案,十分美观,故称“花街”。所以,进入侗乡,使人有如进入画廊之中。

[编辑本段]【土家族吊脚楼】

到了张家界,大家都想看看土家吊脚楼。由于历代朝廷对土家族实行屯兵镇压政策,把土家人赶进了深山老林,其生存条件十分恶劣。《旧唐书》说:“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蛩腹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是为干栏。”加上少田少地,土家人只好在悬崖陡坡上修吊脚楼。

土家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差瓦,只许益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差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归流”后才兴盖瓦。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

土家吊脚楼

[编辑本段]【瑶族吊脚楼】

瑶族吊脚楼在南岭深处,处处都可以看到这样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蓝天碧水之间,群山掩映之中,一座座别致的木楼依山势而居,在陡峭的山地营造出一块平坦的人类生息空间。这就是瑶族民居吊脚楼。

瑶族是一个山地民族,住所往往依山旁水建成,其代表作就是人与自然和谐而居的吊脚楼。瑶族人多居住在山区,很少可供成片建造房屋的平地,于是他们便选择坡度较为平缓的地方,一半平整土地,另一半依据山势用长短不一的杉木柱头支撑,架木铺板,与挖平的屋场地合为一个平坦的整体,再在此整体上建房。山区气候潮湿多雨而且炎热,为了通风避潮和防止野兽。

瑶家吊脚楼“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瑶族人民根据实用性和环境特性,强化建筑性格,自由选址柴水方便、风光优美的地势,采用数十棵杉木撑起为基脚,建起被称为“千脚落地”的木楼。整座木楼以杉木为柱、为梁、为壁、为门窗、为地板,以杉皮为盖顶,不油不漆,无矫无饰,一切顺其本色,自然天成,朴实无华,或金鸡独立于山脊,或连片成寨于坡前,或负山含水,或隐幽藏奇,千姿百态,格局自由,情调浪漫,更重要的是它冬暖夏凉,不燥不潮,空气新鲜,是瑶山人最好的居所。

这些吊脚楼,以分散的、朦胧的、隐蔽的方式呈现在你的面前,像一曲淡雅美妙的音乐,像憨厚纯朴的瑶家汉子,像恬静害羞的瑶家女儿,融入大自然的怀抱中,以和谐统一、浑然一体的内涵之美感染着人们。

记得19世纪的美学家、艺术家们都曾不约而同地把建筑叫做“凝固的音乐”。如果把我国源远流长的各种人文景观视为丰富磅礴的交响乐,那么我想,这瑶家吊脚楼便是植根于南岭山脉中,横亘千古、隐蓄已久的千古绝唱。它深沉凝重地吟唱牧歌、月光曲、摇篮曲,淡淡的旋律背后,蕴蓄着力度极强的动听故事,所以它千年流唱,屹立不衰。

难怪,古今那么多文人墨客、专家学者,跋山涉水、乐此不疲地纷纷来探访吊脚楼,并为之留下了无数诗画、美文和音乐。生于斯长于斯的瑶族画家王孟义,一生与吊脚楼结下了不解情缘。他笔下的吊脚楼静若处子,美似仙境。读之似有生命在其中汩汩流动。他的成名作《边寨》、《霜晨》,吊脚楼在他的画纸上散发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肯定。我想,画家兴许也是这吊脚楼的知音之一,吊脚楼本身的文化艺术魅力在画家心中激起了无限的创作激清与潜能,于是他下笔传神。

当然,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如今新一代瑶民们有了新的追求,他们向往城市,走出了大山,融入到现代文明的城镇居民行列中来了,他们祖祖辈辈居住的吊脚楼,因此受到冷落。

走进瑶山我常常有感于这样的景象,在一座座雨后春笋般拨地而起的现代砖瓦小楼之间,总有那么几幢破陋的吊脚楼,在斜风秋雨中默默守望,隐有几分难以支撑的局促和飘摇。于是我的心中就不禁一阵酸苦;须知那一栋木屋就是一道历史镌痕,一个往昔的故事啊!你可以想象,当年它定然是一个温暖的家,家庭成员们相依为命,一代一代,春播秋收,艰苦度日,有多少辉煌或黯淡,平凡或奇特的生命的第一个足迹就烙印在这里了呀。屋内主人即使年老了,也常常回忆起那段艰难而温馨的生活,浑浊的眼神常常盯着那正在啼哭的生命,皱纹里便渐渐泛出了笑意,那是自己的希望啊。他们是被生活的风风雨雨剥蚀得如历经沧桑的吊脚楼一样苍老了,然而,谁能否定他们那被岁月剥蚀得发黄的创业史呢?谁又能忘记那盛满泪水和欢乐的摇篮曲呢?那儿是瑶族人民的血脉与灵魂。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祖先们遗留下了许多传大的建筑艺术作品,据有关专家指出,像瑶家吊脚楼这样的优秀建筑,是中华民族传统建筑在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适应性最强、风格非常鲜明的一个建筑体系,人们应当对它有所认识。

诚然,吊脚楼的美学价值应是一种历史的纵深和渊厚,应是古今的接续和延伸,没有它的存在,就没有今天瑶族建筑的审美思路发展,它留给后人的是人类文明演变的足迹,是永恒的民族精神气质。

[编辑本段]【土家建筑—吊脚楼】

吊脚楼建筑是土家人民智慧的体现。

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三合院。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正房有长三间、长五间、长七间之分。大、中户人家多为长五间或长七间,小户人家一般为长三间,其结构有3柱 2瓜、5柱4瓜、7柱6瓜。 中间的 l 间叫“堂屋”,是作祭祖先、迎宾客和办理婚丧事用的。堂屋两边的左右间 是“人住间”,各以中柱为界分前后两小间,前小间作火房,有 2 眼或 3 眼灶,灶前安有火铺,火铺与灶之间是 3 尺见方的火坑,周围用 3至5 寸的青石板围着,火坑中间架“三脚”,作煮饭、炒菜时架鼎罐、锅子用。火坑上面 1 人高处,是从楼上吊下的木炕架,供烘腊肉和炕豆腐干等食物。后小 间作卧室,卧室为防潮都有地楼板,父母住大里头 (左边 ), 儿媳住小里头 ( 右边 ) .兄弟分家,兄长住大里头,小弟住小里头,父母住堂屋神龛后面的“抢兜房”。

不论大小房屋都有天楼,天楼分板楼、条楼两类。在卧房上面是板楼,用木板铺的楼板,放各种物件和装粮食的柜子,也可安排卧房;在火房上面是条楼,用竹条铺成有间隙的条楼,专放包谷棒子、瓜类,由火房燃火产生的烟 可通过间隙顺利排出。正房前面左右起厢房的吊脚楼,楼后建猪栏、厕所。建吊脚木楼讲究亮脚 ( 即柱子要直要长 ) ,屋顶上讲究飞檐走角。吊脚楼往往为三层,楼下安放碓、磨、堆放柴草;中楼堆放粮食、农具等,上楼为姑娘楼,是土家姑娘绣花、剪纸、绩麻、做鞋、读书写字的地方。中楼、上楼外有绕楼的木栏走廊, 用来观来晾晒衣物等,在收获季节,常将玉米棒子穿成长串、或将从地里扯来的黄豆、花生等捆绑扎把吊在走廊上凉晒。为了防止盗贼,房屋四周用石头、泥土砌成围墙。正房前面是院坝,院坝外面左侧接围墙有个八字朝门,房屋周围大都种竹子、果树和风景树。 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

土家吊脚楼窗花雕刻艺术是衡量建筑工艺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有浮雕、镂空雕等多种雕刻工艺,雕刻手法细腻,内涵丰富多彩。有的象征地位、有的祈求吉祥、有的表现农耕、有的反映生活、有的教育子孙、有的记录风情。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歌舞竞技、神话传说,栩栩如生,蓄意深刻。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印江现保存完好,具代表性的有朗溪、合水一带的土家吊脚楼。

到了张家界,谁都想看看土家吊脚楼。土家族爱群居,住吊脚楼。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色古香。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篁,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屋,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康之家以三柱四棋为正屋,殷实人家有五柱八棋,还有七柱十二棋和“四合天井”的大院。两边配有厢房或转角楼,有正屋配单转角楼和正屋配双转角楼。正屋中间叫堂屋,正上方板壁上安有神龛,是祭祀祖先、宴请宾客之所。堂屋两边的左右房叫人间,人间又以中柱为界,分成两间。后面一间卧房住人,前面一间叫火堂。火堂中有一火炕,内架三脚架,作煮饭、炒菜、热水之用,是一家吃饭、取暖、休息之所,客人来了也坐在火炕边。火炕上吊一个木架,供炕腊肉或烘烤实物之用。

由于历代朝廷对土家族实行屯兵镇压政策,把土家人赶进了深山老林,其生存条件十分恶劣,《旧唐书》说:“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是为干栏。”加上少田少地,土家人只好在悬崖陡坡上修吊脚楼。

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盖瓦,只许盖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盖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后才兴盖瓦。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涧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著名土家族诗人汪承栋写道:

奇山秀水妙寰球, 酒寨歌乡美尽收。

吊脚楼上枕一夜, 十年作梦也风流。

现在,如果想观看张家界土家吊脚楼和民俗风情表演的话,最佳去处是土家博物馆——土家风情园和秀华山馆。

苗族的传统建筑吊脚楼是怎样的?怎样的一种结构?在我国,乃至世界各地,每一个民族都有这每一个民族的特色文化,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服饰,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生活习惯和习俗、每个民族的建筑物也同样拥有着自己的特色。我国苗族的吊脚楼是属于一种传统民居。那么,大家对于苗族的吊脚楼了解还是不了解呢?现在我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吧。

苗族吊脚楼的简介

苗族吊脚楼是苗族的一种传统建筑,同时也是我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它一般都是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苗族吊脚楼均分为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架空,上层宽大,工艺复杂,做工精细。下层随地而建,很不规则。

现代建筑学家认为,苗族吊脚楼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

苗族吊脚楼的结构

吊脚木楼的地基必须是把斜坡挖成上下两层;每层进深各为6尺多,各层面积约100平方米。上下两层相差约4尺多,层与层之间的山壁和外层山体用石头砌成保坎。建房时,将前排落地房柱搁置在下层地基上,最外层不落地房柱与上层外伸出地基的楼板持平,形成悬空吊脚,上下地基之间的空间就成为吊脚楼的底层,这就是所谓的“天平地不平”的吊脚楼特点。吊脚楼采用穿斗式结构,每排房柱5至7根不等,在柱子之间用瓜或枋穿连,组成牢固的网络结构。中柱一定要用枫木,因为枫树是苗族的生命图腾树,是象征祖先灵魂的圣树。

吊脚楼一般以三间四立帖或三间两偏厦为基础,一般分为三层,底层都用作家畜和家禽的栏圈,以及用来搁置农具杂物等东西。中层住人,正中间为堂屋,堂屋两侧的立帖要加柱,楼板加厚;因为这是家庭的主要活动空间,也是宴会宾客笙歌舞蹈的场所。有少数人家在正对大门的板壁上安放有祖宗圣灵的神龛。神圣的家庭祭祖活动就在堂屋进行,一般情况下,左右侧房作为卧室和客房。三楼多用半存放粮食和种子,是一家人的仓库;如果人口多,也装隔出住人的卧室。厨房安置在偏厦里。建筑的空间分割组合,以祖宗圣灵神龛所在的房间为核心,再向外延伸辐射。家庭成员在这样的空间组合下生活,无形中便被祖宗圣灵所在的堂屋的空间引力所凝聚,从而为家庭的团结增强了亲和力。祖先崇拜的苗族传统宗教,在吊脚楼的民居建筑上被充分完美的体现出来了。

苗族吊脚楼的特点

苗族的吊脚楼建在斜坡上,把地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平行。吊脚楼低的七八米,高者十三四米,占地十二三个平方米。屋顶除少数用杉木皮盖之外,大多盖青瓦,平顺严密,大方整齐。

吊脚楼一般以四排三间为一幢,有的除了正房外,还搭了一两个“偏厦”。每排木柱一般9根,即五柱四瓜。每幢木楼,一般分三层,上层储谷,中层住人,下层楼脚围栏成圈,作堆放杂物或关养牲畜。住人的一层,旁有木梯与楼上层和下层相接,该层设有走廊通道,约1米宽。堂屋是迎客间,两侧各间则隔为二三小间为卧室或厨房。房间宽敞明亮,门窗左右对称。有的苗家还在侧间设有火坑,冬天就在这烧火取暖。中堂前有大门,门是两扇,两边各有一窗。中堂的前檐下,都装有靠背栏杆,称“美人靠”。

苗族吊脚楼属于苗族特有的建筑形式,是在山地条件下极具特色的创造,这些充满民族文化气息的传统建筑,为苗族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激情动力。吊脚楼手工制作简单

准备材料:纸皮、胶布、白纸、包装纸、胶水、彩色马克笔。

制作步骤:

1.把纸板箱拆开,从上面剪下所需纸板粘成以下左下图所示的房子外形的小盒子,注意两侧剪出三角形拱起的屋顶,然后用剩余的硬纸板制作屋顶以及烟囱,用胶纸将屋顶与屋子粘为一体;

2.有白纸把硬纸板小房子内侧墙壁包好。然后在屋顶上剪开一个用于投币的长方形小开口;

3.初步制作完成的手工储蓄箱;

4.接下来就是要用包装纸给小房子的外表做装饰,贴上包装纸以后,还可以用马克笔在上面写下自己的座右铭或者画一些个性图案;

5.最后,用一张硬纸板作为储蓄箱的底板用胶纸包在房子储蓄箱的底部,再包上一层包装纸,小房子储蓄箱就可以用来存钱了。

土家人的吊脚楼本文是我写于2015年7月的一篇文章,首发于红网,现分享给我的各位好友。谢谢诸位简友一路的关心与支持!

您只要走进土家山寨,便随处可见土家人居住的典型的建筑——吊脚楼。土家人的吊脚楼是土家人和大自然的一种完美组合。

土家族这种民居建筑造型别致,装饰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建造吊脚楼习俗一般包括看风水、挖屋基、发树、立屋、上大梁及落成热火坑等六个环节。体现了土家族独有的宇宙空间自然观以及神灵无处不在的神化现象,形成了土家人独具特色的居住文化。是土家人长期适应武陵山区大自然环境、改造这种大自然过程中智慧的具体结晶,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土家人身上最为具体最为艺术化的一种体现。

吊脚楼的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单头吊、双头吊及四合园三种:单头吊,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又称为钥匙头。它就是在正房的任意一头做一间或几间横屋,依据地势伸出悬空吊脚楼。双头吊,又称为两头吊。它是单头吊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皆依据地势悬空吊出吊脚楼。单头吊、双头吊吊脚楼的在土家人的建造中较为普遍。另一种四合园,也称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在土家建筑中是一种升格的精华类。这一种一般是大户人家,或家族中各成员共同修造。它是在双头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的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再在双头吊脚楼修一个与正屋对称的双层吊脚楼,从而形成一个四合院。但堂屋依然在正屋中间,外面的吊楼设有大门上几步台阶进入四合园中。这三种吊脚楼有二层吊楼和三层吊楼。这些吊脚楼都是在梯式地形上建成,正屋一层,那吊楼就为二层;正屋两层,吊楼便是三层。但也有平地起吊的吊脚楼,但这种较少也就相应没那么美观。

土家族吊脚楼形式多种多样﹑造型也极其优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可以说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吊脚楼首先就给人们带来一种别致的形式美。从宏观上看,吊脚楼是一些长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组合,这些几何形体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庄重之感,表现一种挺拔健劲之美。而其内部构架,梁、柱、枋、檩之间都互为垂直相交,这些剖面的形成采用了架空、悬挑、错层等手法进行处理,又在视觉上给人以端庄的完美,还给人以生动活泼, 干净利落、错落有致之感。再从微观上看,那些雕花缕空的廊柱,飞檐翘翅的屋顶,给人置身物外的仙境之美;特别是翘翅的飞檐让人有一种跃跃欲飞的感觉。吊脚楼的整体上体现出一种鲜明的节奏感和流动美,从营造理念上体现了土家人精神追求与所处武陵山区自然环境一种极致的和谐美。天人合一的建筑观是吊脚楼建筑的理念,山水与吊脚楼的交融,便成一个整体的景观,于是山美、水美、房亦美。土家人的智慧随着山随着水融合在了一起。

吊脚楼的这种美,使这种人文景观具有了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吊脚楼作为土家族物质和精神的载体,它向世人展示了它发展的历史、本民族的智慧和信仰以及对美的自我诠释

坐在依山傍水的吊脚楼上,聆听阵阵松涛,沐浴缕缕山风,遥望层层群山,俯视小桥流水,把自己置身于这青山绿水间,心旷神怡,便觉这就是至境。或置身于山中茂林,看那展翅飞檐的吊脚楼和谐地躺在大自然的怀抱,看那小楼横梁对穿、楼阁悬空、屋檐上翘,青色的瓦片、镂花的栏杆,相映成趣,交相辉映,极致雅思便飞了起来。这种在唐诗宋词中才能寻觅到的“小桥流水人家”、“白云深处有人家”之景,就这样真实地出现在土家山寨里。

悠悠吊脚楼,潺潺小溪水。粗旷的土家汉子, 泼辣的土家妹儿将宁静的山寨点缀得生动妩媚,清丽脱俗。檐下那串串火红的辣椒及金黄的玉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土家哥儿在吊脚楼的四周栽上各种果树,土家妹儿在楼前养上花草。看那硕果累景、花儿怒放,房子掩映在花木丛中,人儿在花木丛中穿行,好一幅人间仙境。即使是炎炎夏日,身处吊脚楼上,凉风习习吹来,酷署便已消歇。农闲季节,多情的土家姑娘身着亮丽的民族服饰,三五成群,一起围坐在吊脚楼上,或做布鞋,或为情人编织毛衣,一阵阵笑声随风荡漾。如果有贵客远道而来,她们还会跳起欢快的摆手舞,把青春和美丽尽情释放,更显楼之飘逸,山之灵秀。日暮黄昏,劳动了一天的土家汉子,悠闲地吃完晚饭,痛快地洗个澡,然后在吊脚楼上扯开嗓子唱起情歌,那热辣辣的情感,那不加修饰的纯真,让人感觉仿佛走进了世外桃源。

自城市归来,总忍不住发一点思古之幽情,土家的吊脚楼虽与城市的时尚无缘,你没有摩天大楼的气势,没有小洋楼的华贵,但你那沧桑中透出的美感总是那样的让人肃然起敬!它就像父亲坚实的臂膀,为土家儿女遮风挡雨;像母亲温暖的怀抱,为土家儿女抵御风寒。城市的高楼大厦若是大家闺秀,古朴的土家吊脚楼便是小家碧玉。千百年来,土家的吊脚楼就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女,不为外人所知罢了。但你就像千年佳酿,又似翰墨珍品,又如无价美玉。用你婀娜的身影,端庄的气质,古朴的外形,精致的结构,倾倒见识你的无数游人,征服过往的文人墨客,终将你靓丽的姿态和这神奇的山水一样让人迷恋,让人折服。今醉卧吊楼,禁不任为你唱一支优美的赞歌:

依山临水的土家吊脚楼

山 水 楼 浑然一体

庄重里透着华贵 古朴中看到灵秀

一山修竹

一簇花束

一泓细流

楼在画中游

青黑老瓦

飞檐翘角

雕梁画栋

风采迷心头

千年历史

沧桑武陵

山中吊楼

繁华永不朽

登楼

目送云层千里雁

头离苍天尺咫愁

近水远山收眼底

放眼白云惊来路

危楼百尺

悔对面峭壁无人走

心生胆寒

人迹无有

吾辈却来

万座青山尽显幽

溪流浪皱碧水流

为观奇景登吊楼

奇山秀水美尽收

吊脚楼上住一宿

十年做梦都风流

只道未曾见神仙

原是因我他惊走谁能介绍一下吊脚楼

【简介】

吊角楼也叫“吊楼”,为苗族、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湘西、鄂西、贵州地区的吊角楼也很多。吊角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吊角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角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从前的吊角楼一般以茅草或杉树皮盖顶,也有用石板盖顶的,现在,鄂西的吊角楼多用泥瓦铺盖。吊角楼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第一步要备齐木料,土家人称“伐青山”,一般选椿树或紫树,椿、紫因谐音“春”、“子”而吉祥,意为春常大,子孙旺;第二步是加工大梁及柱料,称为“架大码”,在梁上还要画上八卦、太极图、荷花莲籽等图案;第三道工序叫“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榫头,排成木扇;第四步是“立屋坚柱”,主人选黄道吉日,请众乡邻帮忙,上梁前要祭梁,然后众人齐心协力将一排排木扇竖起,这时,鞭炮齐鸣,左邻右舍送礼物祝贺。立屋坚柱之后便是钉椽角、盖瓦、装板壁。富裕人家还要在屋顶上装饰向天飞檐,在廊洞下雕龙画凤,装饰阳台木栏。

[编辑本段]【特点】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编辑本段]【结构】

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有的吊脚楼为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的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

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

第二层是饮食起居的地方,内设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内。卧室的外面是堂屋,那里设有火塘,一家人就围着火塘吃饭,这里宽敞方便。由于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足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堂屋的另一侧有一道与其相连的宽宽的走廊,廊外设有半人高的栏杆,内有一大排长凳,家人常居于此休息,节日期间妈妈也是在此打扮女儿。

第三层透风干燥,十分宽敞,除作居室外,还隔出小间用作储粮和存物。

[编辑本段]【形式】

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类型有以下几种:

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单吊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常常共处一地。

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

二屋吊式: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单吊双吊均适用。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支撑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于正屋。

[编辑本段]【传说】

传说土家人祖先因家乡遭了水灾才迁到鄂西来,那时鄂西古木参天、荆棘丛生、豺狼虎豹遍地都是。土家先人们搭起的“狗爪棚”常遭到猛兽袭击。人们为了安全就烧起树蔸子火,里面埋起竹子节节,火光和爆竹声吓走了来袭击的野兽,但还是常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胁。后来一位土家老人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小伙子们利用现成的大树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铺上野竹树条,再在顶上搭架子盖上顶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饭睡觉都在上面,从此再也不怕毒蛇猛兽的袭击了,这种建造“空中住房”的办法传到了更多人的耳中,他们都按照这个办法搭建起了“空中住房”。后来,这种“空中住房”就演变成了现在的吊脚楼。

[编辑本段]【文化内涵】

吊脚楼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除具有土家族民居建筑注重龙脉,依势而建和人神共处的神化现象外,还有着十分突出的空间宇宙化观念。土家族的吊脚楼不仅单方面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中,宇宙也同时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之中。这种容纳宇宙的空间观念在土家族上梁仪式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上一步,望宝梁,一轮太极在中央,一元行始呈瑞祥。上二步,喜洋洋,‘乾坤’二字在两旁,日月成双永世享……”这里的“乾坤”、“日月”代表着宇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土家族吊脚楼在其主观上与宇宙变得更接近,更亲密,从而使房屋、人与宇宙浑然一体,密不可分。

[编辑本段]【苗族吊脚楼】

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吊脚楼是苗乡的建筑一绝,它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

吊脚楼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据建筑学家说,苗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从历史来看,苗族的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团肇始于环太湖地区,他们参与了环太湖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建筑。

这些充满了苗族艺术意象的吊脚木楼,给苗族人民艰辛的生活提供了永恒的生命激情。

修建吊脚木楼的地基必须是把斜坡挖成上下两层;每层进深各为6尺多,各层面积约100平方米。上下两层相差约4尺多,层与层之间的山壁和外层山体用石头砌成保坎。建房时,将前排落地房柱搁置在下层地基上,最外层不落地房柱与上层外伸出地基的楼板持平,形成悬空吊脚,上下地基之间的空间就成为吊脚楼的底层,这就是所谓的“天平地不平”的吊脚楼特点。吊脚楼采用穿斗式结构,每排房柱5 至7根不等,在柱子之间用瓜或枋穿连,组成牢固的网络结构。中柱一定要用枫木,因为枫树是苗族的生命图腾树,是象征祖先灵魂的圣树。

按传统,祖宗圣灵的神龛要设在二楼的中柱脚。苗族人民认为在吊脚楼里有祖先的圣灵日夜庇荫,阖家方能兴旺发达,人人皆可健康平安。楼的板壁用刨光的杉木板封装。每间的窗棂子用木条拼成形状不同的图案。各间的房门均为独扇,惟有堂屋大门为两扇。富裕人家还在大门上刻有龙凤浮雕。大门上方,两头安装有两个门当木雕,门当的另一头成牛角,俗称“打门锤”。

大多数吊脚楼在二楼地基外架上悬空的走廊,作为进大门的通道。堂屋外的悬空走廊,安装有独特的s形曲栏靠椅,苗语叫“嘎息”(ghab xil),民间有一美称叫“美人靠”,这是因为姑娘们常在此挑花刺绣,向外展示风姿而得名。其实“嘎息”还用作一家人劳累过后休闲小憩、纳凉观景、讲述传承苗族神话和迁徙历史,以及演唱《苗族古歌》、“嘎百福歌”的多功能凉台。

吊脚楼一般以三间四立帖或三间两偏厦为基础,一般分为三层,底层都用作家畜和家禽的栏圈,以及用来搁置农具杂物等东西。中层住人,正中间为堂屋,堂屋两侧的立帖要加柱,楼板加厚;因为这是家庭的主要活动空间,也是宴会宾客笙歌舞蹈的场所。有少数人家在正对大门的板壁上安放有祖宗圣灵的神龛。神圣的家庭祭祖活动就在堂屋进行,一般情况下,左右侧房作为卧室和客房。三楼多用半存放粮食和种子,是一家人的仓库;如果人口多,也装隔出住人的卧室。厨房安置在偏厦里。建筑的空间分割组合,以祖宗圣灵神龛所在的房间为核心,再向外延伸辐射。家庭成员在这样的空间组合下生活,无形中便被祖宗圣灵所在的堂屋的空间引力所凝聚,从而为家庭的团结增强了亲和力。祖先崇拜的苗族传统宗教,在吊脚楼的民居建筑上被充分完美的体现出来了。

[编辑本段]【侗族吊脚楼】

吊脚楼是一种极富侗族特色的住宅建筑。 山居侗族的住宅多为外廊式二三层小楼房,楼下安置石碓,堆放柴草杂物,饲养牲畜。楼上住人。楼上前半部光线充足,是一家休息或手工劳动之所;后半部为室,其中设有 “火塘”,这是“祖宗”之位,也是取暖、炊饭的。第三层楼上设卧房。一般一家一栋,也有的村寨,如广西三江县的苗江、八江、林溪一带,多聚族而居,将同一房族的房子连在一起,廊檐相接,可以互通,喜庆佳节,聚集于此,设宴接待宾客。平坝侗族,如天柱、新晃、榕江县的连江一带,大都是两层楼房,楼下住人,楼上存放粮食杂物。堂屋中设有“神龛”,两侧为卧室、厨房,猪牛圈都在屋侧房后。

湖南省通道侗族的住房,仍保留了百越民族“干阑”式建筑的特色,多为三屋以上的干阑式木楼,底层为猪牛等养牲杂屋,楼上住人,木楼都有走廊伸出,并装饰有栏杆,栏杆边备有固定式长凳供人休息,俗称“吊脚楼”。这种木楼,有高达五六层的,结构谨严,不许用一颗钉子,全系卯榫嵌合,显示了侗族建筑工艺的高超。

室内布局,二层楼有火塘,是做饭和待客的场所。他们还保留了越人"坐皆蹲居"的古俗,饮食用矮脚几案。坐的是原始木凳,很难找到高脚桌椅。做饭时柴火要由西方放进。因为传说西方是侗族发源的地方,火种是祖先从西方带来的。 侗族是个爱美的民族,喜欢把环境打扮得十分美丽,如房屋的柱头,喜把它雕成竹子的形式,木楼喜配上走廊和雕花栏干。寨里的水井,喜用雕花的青石板砌个小屋盖起来,井内还要放些红、白、黑相间的花鱼。寨前寨后都有古树遮荫。就连寨里的道路也以青石或卵石铺砌时,人们总是把它砌成各种图案,十分美观,故称“花街”。所以,进入侗乡,使人有如进入画廊之中。

[编辑本段]【土家族吊脚楼】

到了张家界,大家都想看看土家吊脚楼。由于历代朝廷对土家族实行屯兵镇压政策,把土家人赶进了深山老林,其生存条件十分恶劣。《旧唐书》说:“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蛩腹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是为干栏。”加上少田少地,土家人只好在悬崖陡坡上修吊脚楼。

土家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差瓦,只许益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差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归流”后才兴盖瓦。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

土家吊脚楼

[编辑本段]【瑶族吊脚楼】

瑶族吊脚楼在南岭深处,处处都可以看到这样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蓝天碧水之间,群山掩映之中,一座座别致的木楼依山势而居,在陡峭的山地营造出一块平坦的人类生息空间。这就是瑶族民居吊脚楼。

瑶族是一个山地民族,住所往往依山旁水建成,其代表作就是人与自然和谐而居的吊脚楼。瑶族人多居住在山区,很少可供成片建造房屋的平地,于是他们便选择坡度较为平缓的地方,一半平整土地,另一半依据山势用长短不一的杉木柱头支撑,架木铺板,与挖平的屋场地合为一个平坦的整体,再在此整体上建房。山区气候潮湿多雨而且炎热,为了通风避潮和防止野兽。

瑶家吊脚楼“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瑶族人民根据实用性和环境特性,强化建筑性格,自由选址柴水方便、风光优美的地势,采用数十棵杉木撑起为基脚,建起被称为“千脚落地”的木楼。整座木楼以杉木为柱、为梁、为壁、为门窗、为地板,以杉皮为盖顶,不油不漆,无矫无饰,一切顺其本色,自然天成,朴实无华,或金鸡独立于山脊,或连片成寨于坡前,或负山含水,或隐幽藏奇,千姿百态,格局自由,情调浪漫,更重要的是它冬暖夏凉,不燥不潮,空气新鲜,是瑶山人最好的居所。

这些吊脚楼,以分散的、朦胧的、隐蔽的方式呈现在你的面前,像一曲淡雅美妙的音乐,像憨厚纯朴的瑶家汉子,像恬静害羞的瑶家女儿,融入大自然的怀抱中,以和谐统一、浑然一体的内涵之美感染着人们。

记得19世纪的美学家、艺术家们都曾不约而同地把建筑叫做“凝固的音乐”。如果把我国源远流长的各种人文景观视为丰富磅礴的交响乐,那么我想,这瑶家吊脚楼便是植根于南岭山脉中,横亘千古、隐蓄已久的千古绝唱。它深沉凝重地吟唱牧歌、月光曲、摇篮曲,淡淡的旋律背后,蕴蓄着力度极强的动听故事,所以它千年流唱,屹立不衰。

难怪,古今那么多文人墨客、专家学者,跋山涉水、乐此不疲地纷纷来探访吊脚楼,并为之留下了无数诗画、美文和音乐。生于斯长于斯的瑶族画家王孟义,一生与吊脚楼结下了不解情缘。他笔下的吊脚楼静若处子,美似仙境。读之似有生命在其中汩汩流动。他的成名作《边寨》、《霜晨》,吊脚楼在他的画纸上散发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肯定。我想,画家兴许也是这吊脚楼的知音之一,吊脚楼本身的文化艺术魅力在画家心中激起了无限的创作激清与潜能,于是他下笔传神。

当然,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如今新一代瑶民们有了新的追求,他们向往城市,走出了大山,融入到现代文明的城镇居民行列中来了,他们祖祖辈辈居住的吊脚楼,因此受到冷落。

走进瑶山我常常有感于这样的景象,在一座座雨后春笋般拨地而起的现代砖瓦小楼之间,总有那么几幢破陋的吊脚楼,在斜风秋雨中默默守望,隐有几分难以支撑的局促和飘摇。于是我的心中就不禁一阵酸苦;须知那一栋木屋就是一道历史镌痕,一个往昔的故事啊!你可以想象,当年它定然是一个温暖的家,家庭成员们相依为命,一代一代,春播秋收,艰苦度日,有多少辉煌或黯淡,平凡或奇特的生命的第一个足迹就烙印在这里了呀。屋内主人即使年老了,也常常回忆起那段艰难而温馨的生活,浑浊的眼神常常盯着那正在啼哭的生命,皱纹里便渐渐泛出了笑意,那是自己的希望啊。他们是被生活的风风雨雨剥蚀得如历经沧桑的吊脚楼一样苍老了,然而,谁能否定他们那被岁月剥蚀得发黄的创业史呢?谁又能忘记那盛满泪水和欢乐的摇篮曲呢?那儿是瑶族人民的血脉与灵魂。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祖先们遗留下了许多传大的建筑艺术作品,据有关专家指出,像瑶家吊脚楼这样的优秀建筑,是中华民族传统建筑在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适应性最强、风格非常鲜明的一个建筑体系,人们应当对它有所认识。

诚然,吊脚楼的美学价值应是一种历史的纵深和渊厚,应是古今的接续和延伸,没有它的存在,就没有今天瑶族建筑的审美思路发展,它留给后人的是人类文明演变的足迹,是永恒的民族精神气质。

[编辑本段]【土家建筑—吊脚楼】

吊脚楼建筑是土家人民智慧的体现。

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三合院。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正房有长三间、长五间、长七间之分。大、中户人家多为长五间或长七间,小户人家一般为长三间,其结构有3柱 2瓜、5柱4瓜、7柱6瓜。 中间的 l 间叫“堂屋”,是作祭祖先、迎宾客和办理婚丧事用的。堂屋两边的左右间 是“人住间”,各以中柱为界分前后两小间,前小间作火房,有 2 眼或 3 眼灶,灶前安有火铺,火铺与灶之间是 3 尺见方的火坑,周围用 3至5 寸的青石板围着,火坑中间架“三脚”,作煮饭、炒菜时架鼎罐、锅子用。火坑上面 1 人高处,是从楼上吊下的木炕架,供烘腊肉和炕豆腐干等食物。后小 间作卧室,卧室为防潮都有地楼板,父母住大里头 (左边 ), 儿媳住小里头 ( 右边 ) .兄弟分家,兄长住大里头,小弟住小里头,父母住堂屋神龛后面的“抢兜房”。

不论大小房屋都有天楼,天楼分板楼、条楼两类。在卧房上面是板楼,用木板铺的楼板,放各种物件和装粮食的柜子,也可安排卧房;在火房上面是条楼,用竹条铺成有间隙的条楼,专放包谷棒子、瓜类,由火房燃火产生的烟 可通过间隙顺利排出。正房前面左右起厢房的吊脚楼,楼后建猪栏、厕所。建吊脚木楼讲究亮脚 ( 即柱子要直要长 ) ,屋顶上讲究飞檐走角。吊脚楼往往为三层,楼下安放碓、磨、堆放柴草;中楼堆放粮食、农具等,上楼为姑娘楼,是土家姑娘绣花、剪纸、绩麻、做鞋、读书写字的地方。中楼、上楼外有绕楼的木栏走廊, 用来观来晾晒衣物等,在收获季节,常将玉米棒子穿成长串、或将从地里扯来的黄豆、花生等捆绑扎把吊在走廊上凉晒。为了防止盗贼,房屋四周用石头、泥土砌成围墙。正房前面是院坝,院坝外面左侧接围墙有个八字朝门,房屋周围大都种竹子、果树和风景树。 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

土家吊脚楼窗花雕刻艺术是衡量建筑工艺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有浮雕、镂空雕等多种雕刻工艺,雕刻手法细腻,内涵丰富多彩。有的象征地位、有的祈求吉祥、有的表现农耕、有的反映生活、有的教育子孙、有的记录风情。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歌舞竞技、神话传说,栩栩如生,蓄意深刻。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印江现保存完好,具代表性的有朗溪、合水一带的土家吊脚楼。

到了张家界,谁都想看看土家吊脚楼。土家族爱群居,住吊脚楼。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色古香。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篁,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屋,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康之家以三柱四棋为正屋,殷实人家有五柱八棋,还有七柱十二棋和“四合天井”的大院。两边配有厢房或转角楼,有正屋配单转角楼和正屋配双转角楼。正屋中间叫堂屋,正上方板壁上安有神龛,是祭祀祖先、宴请宾客之所。堂屋两边的左右房叫人间,人间又以中柱为界,分成两间。后面一间卧房住人,前面一间叫火堂。火堂中有一火炕,内架三脚架,作煮饭、炒菜、热水之用,是一家吃饭、取暖、休息之所,客人来了也坐在火炕边。火炕上吊一个木架,供炕腊肉或烘烤实物之用。

由于历代朝廷对土家族实行屯兵镇压政策,把土家人赶进了深山老林,其生存条件十分恶劣,《旧唐书》说:“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是为干栏。”加上少田少地,土家人只好在悬崖陡坡上修吊脚楼。

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盖瓦,只许盖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盖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后才兴盖瓦。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涧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著名土家族诗人汪承栋写道:

奇山秀水妙寰球, 酒寨歌乡美尽收。

吊脚楼上枕一夜, 十年作梦也风流。

现在,如果想观看张家界土家吊脚楼和民俗风情表演的话,最佳去处是土家博物馆——土家风情园和秀华山馆。

吊脚楼手工制作简单

准备材料:纸皮、胶布、白纸、包装纸、胶水、彩色马克笔。

制作步骤:

1.把纸板箱拆开,从上面剪下所需纸板粘成以下左下图所示的房子外形的小盒子,注意两侧剪出三角形拱起的屋顶,然后用剩余的硬纸板制作屋顶以及烟囱,用胶纸将屋顶与屋子粘为一体;

2.有白纸把硬纸板小房子内侧墙壁包好。然后在屋顶上剪开一个用于投币的长方形小开口;

3.初步制作完成的手工储蓄箱;

4.接下来就是要用包装纸给小房子的外表做装饰,贴上包装纸以后,还可以用马克笔在上面写下自己的座右铭或者画一些个性图案;

5.最后,用一张硬纸板作为储蓄箱的底板用胶纸包在房子储蓄箱的底部,再包上一层包装纸,小房子储蓄箱就可以用来存钱了。

土家人的吊脚楼本文是我写于2015年7月的一篇文章,首发于红网,现分享给我的各位好友。谢谢诸位简友一路的关心与支持!

您只要走进土家山寨,便随处可见土家人居住的典型的建筑——吊脚楼。土家人的吊脚楼是土家人和大自然的一种完美组合。

土家族这种民居建筑造型别致,装饰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建造吊脚楼习俗一般包括看风水、挖屋基、发树、立屋、上大梁及落成热火坑等六个环节。体现了土家族独有的宇宙空间自然观以及神灵无处不在的神化现象,形成了土家人独具特色的居住文化。是土家人长期适应武陵山区大自然环境、改造这种大自然过程中智慧的具体结晶,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土家人身上最为具体最为艺术化的一种体现。

吊脚楼的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单头吊、双头吊及四合园三种:单头吊,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又称为钥匙头。它就是在正房的任意一头做一间或几间横屋,依据地势伸出悬空吊脚楼。双头吊,又称为两头吊。它是单头吊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皆依据地势悬空吊出吊脚楼。单头吊、双头吊吊脚楼的在土家人的建造中较为普遍。另一种四合园,也称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在土家建筑中是一种升格的精华类。这一种一般是大户人家,或家族中各成员共同修造。它是在双头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的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再在双头吊脚楼修一个与正屋对称的双层吊脚楼,从而形成一个四合院。但堂屋依然在正屋中间,外面的吊楼设有大门上几步台阶进入四合园中。这三种吊脚楼有二层吊楼和三层吊楼。这些吊脚楼都是在梯式地形上建成,正屋一层,那吊楼就为二层;正屋两层,吊楼便是三层。但也有平地起吊的吊脚楼,但这种较少也就相应没那么美观。

土家族吊脚楼形式多种多样﹑造型也极其优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可以说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吊脚楼首先就给人们带来一种别致的形式美。从宏观上看,吊脚楼是一些长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组合,这些几何形体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庄重之感,表现一种挺拔健劲之美。而其内部构架,梁、柱、枋、檩之间都互为垂直相交,这些剖面的形成采用了架空、悬挑、错层等手法进行处理,又在视觉上给人以端庄的完美,还给人以生动活泼, 干净利落、错落有致之感。再从微观上看,那些雕花缕空的廊柱,飞檐翘翅的屋顶,给人置身物外的仙境之美;特别是翘翅的飞檐让人有一种跃跃欲飞的感觉。吊脚楼的整体上体现出一种鲜明的节奏感和流动美,从营造理念上体现了土家人精神追求与所处武陵山区自然环境一种极致的和谐美。天人合一的建筑观是吊脚楼建筑的理念,山水与吊脚楼的交融,便成一个整体的景观,于是山美、水美、房亦美。土家人的智慧随着山随着水融合在了一起。

吊脚楼的这种美,使这种人文景观具有了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吊脚楼作为土家族物质和精神的载体,它向世人展示了它发展的历史、本民族的智慧和信仰以及对美的自我诠释

坐在依山傍水的吊脚楼上,聆听阵阵松涛,沐浴缕缕山风,遥望层层群山,俯视小桥流水,把自己置身于这青山绿水间,心旷神怡,便觉这就是至境。或置身于山中茂林,看那展翅飞檐的吊脚楼和谐地躺在大自然的怀抱,看那小楼横梁对穿、楼阁悬空、屋檐上翘,青色的瓦片、镂花的栏杆,相映成趣,交相辉映,极致雅思便飞了起来。这种在唐诗宋词中才能寻觅到的“小桥流水人家”、“白云深处有人家”之景,就这样真实地出现在土家山寨里。

悠悠吊脚楼,潺潺小溪水。粗旷的土家汉子, 泼辣的土家妹儿将宁静的山寨点缀得生动妩媚,清丽脱俗。檐下那串串火红的辣椒及金黄的玉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土家哥儿在吊脚楼的四周栽上各种果树,土家妹儿在楼前养上花草。看那硕果累景、花儿怒放,房子掩映在花木丛中,人儿在花木丛中穿行,好一幅人间仙境。即使是炎炎夏日,身处吊脚楼上,凉风习习吹来,酷署便已消歇。农闲季节,多情的土家姑娘身着亮丽的民族服饰,三五成群,一起围坐在吊脚楼上,或做布鞋,或为情人编织毛衣,一阵阵笑声随风荡漾。如果有贵客远道而来,她们还会跳起欢快的摆手舞,把青春和美丽尽情释放,更显楼之飘逸,山之灵秀。日暮黄昏,劳动了一天的土家汉子,悠闲地吃完晚饭,痛快地洗个澡,然后在吊脚楼上扯开嗓子唱起情歌,那热辣辣的情感,那不加修饰的纯真,让人感觉仿佛走进了世外桃源。

自城市归来,总忍不住发一点思古之幽情,土家的吊脚楼虽与城市的时尚无缘,你没有摩天大楼的气势,没有小洋楼的华贵,但你那沧桑中透出的美感总是那样的让人肃然起敬!它就像父亲坚实的臂膀,为土家儿女遮风挡雨;像母亲温暖的怀抱,为土家儿女抵御风寒。城市的高楼大厦若是大家闺秀,古朴的土家吊脚楼便是小家碧玉。千百年来,土家的吊脚楼就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女,不为外人所知罢了。但你就像千年佳酿,又似翰墨珍品,又如无价美玉。用你婀娜的身影,端庄的气质,古朴的外形,精致的结构,倾倒见识你的无数游人,征服过往的文人墨客,终将你靓丽的姿态和这神奇的山水一样让人迷恋,让人折服。今醉卧吊楼,禁不任为你唱一支优美的赞歌:

依山临水的土家吊脚楼

山 水 楼 浑然一体

庄重里透着华贵 古朴中看到灵秀

一山修竹

一簇花束

一泓细流

楼在画中游

青黑老瓦

飞檐翘角

雕梁画栋

风采迷心头

千年历史

沧桑武陵

山中吊楼

繁华永不朽

登楼

目送云层千里雁

头离苍天尺咫愁

近水远山收眼底

放眼白云惊来路

危楼百尺

悔对面峭壁无人走

心生胆寒

人迹无有

吾辈却来

万座青山尽显幽

溪流浪皱碧水流

为观奇景登吊楼

奇山秀水美尽收

吊脚楼上住一宿

十年做梦都风流

只道未曾见神仙

原是因我他惊走苗族的传统建筑吊脚楼是怎样的?怎样的一种结构?在我国,乃至世界各地,每一个民族都有这每一个民族的特色文化,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服饰,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生活习惯和习俗、每个民族的建筑物也同样拥有着自己的特色。我国苗族的吊脚楼是属于一种传统民居。那么,大家对于苗族的吊脚楼了解还是不了解呢?现在我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吧。

苗族吊脚楼的简介

苗族吊脚楼是苗族的一种传统建筑,同时也是我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它一般都是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苗族吊脚楼均分为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架空,上层宽大,工艺复杂,做工精细。下层随地而建,很不规则。

现代建筑学家认为,苗族吊脚楼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

苗族吊脚楼的结构

吊脚木楼的地基必须是把斜坡挖成上下两层;每层进深各为6尺多,各层面积约100平方米。上下两层相差约4尺多,层与层之间的山壁和外层山体用石头砌成保坎。建房时,将前排落地房柱搁置在下层地基上,最外层不落地房柱与上层外伸出地基的楼板持平,形成悬空吊脚,上下地基之间的空间就成为吊脚楼的底层,这就是所谓的“天平地不平”的吊脚楼特点。吊脚楼采用穿斗式结构,每排房柱5至7根不等,在柱子之间用瓜或枋穿连,组成牢固的网络结构。中柱一定要用枫木,因为枫树是苗族的生命图腾树,是象征祖先灵魂的圣树。

吊脚楼一般以三间四立帖或三间两偏厦为基础,一般分为三层,底层都用作家畜和家禽的栏圈,以及用来搁置农具杂物等东西。中层住人,正中间为堂屋,堂屋两侧的立帖要加柱,楼板加厚;因为这是家庭的主要活动空间,也是宴会宾客笙歌舞蹈的场所。有少数人家在正对大门的板壁上安放有祖宗圣灵的神龛。神圣的家庭祭祖活动就在堂屋进行,一般情况下,左右侧房作为卧室和客房。三楼多用半存放粮食和种子,是一家人的仓库;如果人口多,也装隔出住人的卧室。厨房安置在偏厦里。建筑的空间分割组合,以祖宗圣灵神龛所在的房间为核心,再向外延伸辐射。家庭成员在这样的空间组合下生活,无形中便被祖宗圣灵所在的堂屋的空间引力所凝聚,从而为家庭的团结增强了亲和力。祖先崇拜的苗族传统宗教,在吊脚楼的民居建筑上被充分完美的体现出来了。

苗族吊脚楼的特点

苗族的吊脚楼建在斜坡上,把地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平行。吊脚楼低的七八米,高者十三四米,占地十二三个平方米。屋顶除少数用杉木皮盖之外,大多盖青瓦,平顺严密,大方整齐。

吊脚楼一般以四排三间为一幢,有的除了正房外,还搭了一两个“偏厦”。每排木柱一般9根,即五柱四瓜。每幢木楼,一般分三层,上层储谷,中层住人,下层楼脚围栏成圈,作堆放杂物或关养牲畜。住人的一层,旁有木梯与楼上层和下层相接,该层设有走廊通道,约1米宽。堂屋是迎客间,两侧各间则隔为二三小间为卧室或厨房。房间宽敞明亮,门窗左右对称。有的苗家还在侧间设有火坑,冬天就在这烧火取暖。中堂前有大门,门是两扇,两边各有一窗。中堂的前檐下,都装有靠背栏杆,称“美人靠”。

苗族吊脚楼属于苗族特有的建筑形式,是在山地条件下极具特色的创造,这些充满民族文化气息的传统建筑,为苗族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激情动力。

本文地址:https://www.moshupu.com/post/2527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