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教育心理学在线作业答案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pdf

 魔术铺   2023-03-27 15:49:30   1 人阅读  0 条评论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北师大教育心理学在线作业答案,以及北师大教育心理学pdf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教育心理学,第二版。课后题答案,陈琦,刘儒德

这位朋友,您好!

教育心理学第二版课后题答案: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2、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冯特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

门独立的科学。

3、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5、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这

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

6、我国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日本小原又一著、房东岳译的,《教育实用心

理学》。

7、1924年,我国出版了第一本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教育学心理学著作,即,廖世承编写的

《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1、学习是个体凭借经验而产生的心理结构及其外显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学习层次分类包括: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

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3、学习结果分类包括:言语信息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态度的学习、

运动技能的学习。

4、加涅将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动机阶段、领会阶段、习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

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5、人的身心发展指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

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6、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包括:一是遗传,二是环境,三是教育。

1、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朝一个方向前进的内部动力,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

原因。

2、动机的功能一是激活功能、二是强化功能、三是指向功能。

3、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4、池习动机由学习需要和诱因两个方面构成。

5、学习需要是学生追求学业成就的心理倾向,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客观要求在学生

头脑中的客观反映。

6、诱因是指与学习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

7、根据学习动机发挥作用的范围,学习动机可以分为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

8、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对学习任务或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外部学习动机是指向学习结果的学习动机。

9、根据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学习动机可以分为高尚学习动机与低级学习动机。高尚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低级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已主义,学习动机源于自身或是当前的利益。

10、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七种,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金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1、归因是指个体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行为结果形成原因过程。

12、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成功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原望或倾向。

13、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种倾向:趋向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

14、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可以分为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希望一霎内购会大能够帮助到您,祝好~!

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4~6章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 5 分,共 40 分)

1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P14

答: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测验法、观察法、深入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文件分析法。前三种属于量的研究方法,后五种属于质的研究方法。

2 . 遗传决定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核心是什么 ? P42

答: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在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只是一个引发的作用。

3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P48-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 - 运动阶段( 0-2 岁)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前运算阶段( 2-7 岁)认知开始具备符号功能,但是判断还是受直觉思维支配

具体运算阶段( 7-11 岁)借助具体事物,能作出一定程度的推理形式运算阶段( 11-15 岁以后)能不借助具体事物,作出符号形式的推理假设

4 . 学优生与学差生、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在人格方面有哪些差异 P58-

答:学优生与学差生差异:动机差异,主体性差异,人格适应性差异具有创造性的学生相对非创造性的学生的人格特征是:低乐群性、高独立性和高自律性。

5 . 简要分析学习的内涵 P65

答: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或思维的较持久变化的过程。内涵:学习是凭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思维的变化;学习既有行为的变化,也有思维的变化;学习过程可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0610《学前儿童心理学》 论述第2题,求各路神仙帮忙!跪求跪求跪求!重要的话说三遍

这个问题,如果回答的话,叫我回答一天都回答不完,简单的给你阐述一下吧,据我分析和了解。

1.习惯化:指一种由于重复或不断受到某种能导致个体选择性定向反应的刺激,而引起个体对该刺激反应减少的现象。

2.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

3.权威型教养方式:父母树立权威,对孩子理解、尊重,与孩子经常交流及给予帮助的一种教养方式

4.过程质量:是指过程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之总和。

5.科学研究: 是运用严密的科学方法,从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认识客观世界,探索客观真理的活动过程。

6.效度: 即有效性,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

7.序列设计:序列设计犹如音乐谱曲或文学创作,也是有一定的创作程序的。序列必须具有整体连续性。序列的每一个局部序列都不应孤立地出现,而应建立起彼此不可分割的、和谐的整体关系,并合乎人们视觉心理和感觉心理的逻辑。

1.父母的教育方式:

(l)

专制型: 用一套行为标准去要求和改变孩子。这样的父母崇尚服从,相信

惩罚可以控制孩子的行为,不许孩子对行为标准的正确性有所怀疑。

——专制型父母及其绝对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可能更省事,但这种家庭的孩子从小缺乏思考的训练,又未从父母那儿得到温情,他们不懂得如何恰当表达自己的情绪、想法。专制型家庭的限制往往是无目的的、不合理的或者是身体上的强制,则会对儿童的社会化产生相反结果。在人际关系方面,如与其他幼儿交往,可能会碰到较多困难,他们始终处于被领导的地位,没有竞争意识,表现出焦虑和喜怒无常等,这将会造成孩子多方面的适应问题。如果父母常持拒绝冷酷控制的态度,将会造成孩子自卑、焦虑、退缩、过分顺从、无安全感、攻击性强或有反社

会行为。

(2)

权威型:这种类型的父母也相信孩子应该依规矩行事,但允许合理的讨

论,他们愿意与孩子交流思想与意见,并且相信自己也有错。

——民主权威型的父母及其民主权威型的教养方式,父母会以合理、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他们站在引导和帮助的立场,设下合理的标准,并解释道理。既高度控制孩子又积极鼓励孩子独立自主。这类孩子易形成稳定的依恋,与同伴能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是一种以感情为基础对子女具有权威性的管教方式,可以训练子女独立,具有责任感和自制力,并且能促进子女思维的发展,因而这种方式培养出的孩子能独立思考、勇于行动、自信果断。权威型家庭中的限制明确合理,它给予儿童行为的适当自由和对独立性的奖励会促进儿童的社会化责任感成就感、自尊、语言能力和独立性的发展

(3)

放纵型:这种父母不为孩子设立行为准则,也不要求孩子遵守规则,认为

孩子本身就是规则。

——放任型的父母及其宽松放任型的教养方式,则忽略了教导孩子尊重,不能适时提供孩子做人处事的基本道理,使得孩子较缺乏自制力。尤其对学龄前孩子来说,父母若不能在言语、行为上有所引导,那么,孩子有如独自在汪洋大海中漂泊,不知该往何处,即使犯错也不自知。所以,给孩子这种自主,反而阻断了他学习做人的机会。这种孩子在与别的同伴交往时,会处处将自己的地位放在最高,好强,经常出现攻击行为。

幼儿期性别角色的发展特点:

(一) 第一阶段: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岁)

孩子能区别出一个人是男的还是女的,就说明他已经具有了性别概念。儿童的性别概念包括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性别的认识,一是对他人性别的认识。儿童对他人性别的认识是从2岁开始的。但这时还不能准确说出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大约到2岁半到3岁左右,绝大多数孩子能准确说出自己的性别。同时,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有了一些关于性别角色的初步认识,如女孩要玩娃娃,男孩要玩汽车等。

(二) 第二阶段: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4岁)

此阶段的儿童已经能明确分辨自己是男还是女,并对性别角色的知识逐渐增多,如男孩和女孩在穿衣服和游戏、玩具方面的不同等。但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他们能接受各种与性别习惯不符的行为偏差,如认为男孩穿裙子也很好,几乎不会认为这是违反了常规。这说明他们对性别角色的认识还不很明确,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三) 第三阶段: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6岁)

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孩子们不仅对男孩和女孩在行为方面的区别认识越来越清楚,同时开始认识到一些与性别有关的心理因素,如男孩要胆大、勇敢、不能哭,女孩要文静、不能粗野等。但与儿童对其他方面的认识发展规律一样,他们对性别角色的认识也表现出刻板性。他们认为违反性别角色习惯是错误的,并会受到惩罚和耻笑的。如一个男孩玩娃娃就会遭到同性别孩子的反对,认为不符合男子汉的行为。

教育心理学试题 求答案

1.中学心理学研究中学教育活动中( )过程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发展规律。

2.初中学生的意志力比小学生明显发展,主要表现在( )逐渐减少,根据目的作出( )的水平不断提高,克服困难的( )不断提高等方面。

3.课堂教育艺术的审美特征包括以下几点: 教学结构的有序性、( )、( )、( )方式方法的艺术性。

4.落榜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主要心理特点是( )和( )。

5.中学生性心理卫生教育应以性生理知识为起点, ( )为特点,( )为重点。

6.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主要是学生在 ( )、( )、( )、( )等方面的差异。

7.教师的主要职业心理特点是 ( )、( )。

8.有效测验的条件是,有较高的( )和( ),有一定的 ( )和区分度。

9.学习理论主要可分为三大派,它们是( )、( )、( )。

10.群体心理是一个群体内部所具有的共同心理和 ( )

11.少年期或过渡期的主要特征在于:这是一个半幼稚( )的时期,是独立性和( )、自觉性和( )错综矛盾的时期。

12.在学校教学条件下,命题学习通常有( )和( )两种形式。2.学生可以通过( )和( )两种方式掌握概念。

13.根据学习迁移作用的性质,可以把学习迁移区分为( )和( )。

14.知识掌握的过程可以区分为( )、( )和( )等三个阶段。

15.在五种智力结构因素中,( )能力是核心。

16.中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 ,主要包括( )、道德知识的理解、( )三个环节。

17.群体心理是一个群体内部所具有的共同心理和 ( )。

18.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具有( )、有意性、( )的特点。

19.具有审美教育价值的课堂心理气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课堂中的人际关系美。

20.教师形成和维护威信,首先要正确了解和珍惜自然威信,其次要 ( ),最后要 ( )。

21.心理咨询的方法很多,如: 谈话、( )、( )、( )、宣泄、( )等。

22.儿童心理发展是由( )、社会生活和( )条件,以及儿童本身的( )等因素的复杂总和所决定的。

23.课题研究中常用的调查方法是 ( )法。

24.学生学习的特点有接受性、( )、( )、( )、( )。

25.彼此满足对方的( ),是人际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动力。

26.落榜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主要心理特点是( )和( )。

求个教育心理学考试题要带答案的

《教育心理学》 形成性考核册作业 4 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 5 分,共 35 分) P279

1 、什么是品德?品德形成的心理实质是什么?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2 、皮亚杰和科(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动机在道德品质形成中有哪些作用? P286

认知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和柯尔伯格。这一学派强调道德动机在道德品质形成中的作用,其基本观点为:第一,道德品质的发展与人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水平密切关联;第二,道德品质的形成取决于道德动机、道德判断和道德知识;第三,要根据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规律去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

道德动机是道德品质的深层心理结构,它决定了道德品质的性质,也制约着道德行为方式的方向和水平,道德行为方式是道德品质的表层心理结构,是道德品质的外部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一定的道德动机与一定的道德行为方式之间建立起比较稳固的联系,这就是道德品质的形成。

3 、简述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规律。 P289

通过大量的研究,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总的规律: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是由他律向自律过渡的过程。他律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自律指儿童根据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进行道德判断。认为年幼儿童的道德判断是由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的,具有客观的性质,是一种他律水平的道德;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的道德认识也在不断发展,道德判断的标准开始逐步摆脱承认惩罚的影响,在评价某种行为的是非时,能依据自己掌握的道德标准对行为做出判断,这种道德判断具有有了主观的性质,是一种自律水平的道德。儿童在五、六岁以前是属于无规则的阶段。这个阶段儿童在游戏中没有合作,也没有规则,社会规则对他们没有约束力,他们没有必须怎样做的认识。儿童在六岁到八、九岁期间处于他律的阶段,这是儿童认为独立于自身之外的规则是必须遵守的。这一阶段儿童之所以表现出他律的行为,是因为:(

1 )儿童与他人的关系是一种权威与服从的关系,服从权威就是对的。( 2 )儿童的思维处于自我中心 , 只从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 , 不能明确地把自己与他人区分开

,

把成人说的混同于自己想的。八、九岁之后儿童过渡到自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应该与他人相互尊重并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儿童之所以能从他律转向自律,是因为:(

1 )这时儿童认识到与他人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2

)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脱离出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规则只是在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在道德认识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中,影响其发展的两个因素是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根据皮亚杰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4 、教学设计由哪些基本问题组成 P309 第三段

答:

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要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定,其次是“我如何去那里?”即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等;再次是“我怎么判断我已达到了那里?”即教学评价与监控。

5 、什么是能力倾向与教学的相互作用,它给教育的启示有哪些?

P322 P324

答:

能力倾向与教学的相互作用是指学生的能力倾向不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措施也不相同,即只有符合学生能力倾向的教学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启示:第一,没有适合所有学生的万能的最佳教学法;第二,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上的个别差异,选择最适合学生能力倾向特点的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第三,对于能力倾向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应对他们进行预先训练,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等方面对他们加以指导,提供给他们必要的先备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能力倾向水平。

6 、教师工作都有哪些特点? P368

答:

( 1 ) 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 2 ) 劳动的内容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多面性

( 3 ) 劳动的方式决定了教师工作具有个体性与集体性相结合的特点

( 4 ) 劳动的质量决定了教师工作的自觉性和创造性

( 5 ) 劳动的效果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延时性

7 、简述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品质,及这些心理品质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作用。 P374

答:

( 1 ) 合作及民主的态度

( 2 ) 仁慈、体谅

( 3 ) 有忍耐心

( 4 ) 兴趣广泛

( 5 ) 和蔼可亲

( 6 ) 公正无私

( 7 ) 有幽默感

( 8 ) 言行稳定一致

( 9 ) 有兴趣研究学生问题

( 10 ) 处事有伸缩性

( 11 ) 了解学生、给予鼓励

( 12 ) 精通教学技术

作用: 1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

2 、会间接影响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3 、是学生人格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二、案例分析题( 10 分) P280

案例:

此案例可以从道德品质的形成上来分析。张明作为一个中学学生,身体健康,但喜欢打架,打完后知道不对,但改不了,说明从品德心理结构的四个要素,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上来说,他没有达到统一。张明在对打架这个行为上,从道德认识上他能体会到打架不对,说明他能辨别行为的是非好坏善恶,但在道德情感上来说,他有所欠缺,没有从心理上体验到打架这个行为带来厌恶感,相反可能他从打架上体会到了某种快感,导致他屡教不改,因此使得他知情意行不能统一。老师和家长可能也只是从道德认知上对张明进行批评教育,没有从道德情感上予以感悟,因此虽然有所成效,但不能使张明改掉坏毛病。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道德品质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它们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但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居于核心地位。只有当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成为稳定的、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它们就构成了道德动机,从而形成人的稳定的道德行为方式。对张明的教育因从情感入手,使他从心理上体会到打架的不对,对打架的行为产生厌恶感。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行为的内部驱动力之一,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成为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就成为道德动机,才能导致道德行为的产生。

三、论述题(前 5 题,每题 10 分;最后一题 5 分,共 55 分)

1 、试述科尔伯格的道德阶段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P290

答:

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三个水平,每一个水平内包含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气层次不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在线作业答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北师大教育心理学pdf、北师大教育心理学在线作业答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地址:https://www.moshupu.com/post/2490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