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踏青手抄报内容和图片

 魔术铺   2023-02-24 23:28:55   0 人阅读  0 条评论

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将节气与民俗融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据考古研究,广东英德青塘遗址万年前的墓葬,表明万年前的先民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和礼俗观念。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更多请看下面关于清明节手抄报内容

清明踏青时手抄报图片 

清明节手抄报版面设计可以分为“清明踏青时”、“扫墓的习俗”、“寒食节的传说”、“莺飞草长的节日”等主题。

清明踏青手抄报图片清明踏青时手抄报图片

一、清明节踏青手抄报资料: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二、寒食节的来历手抄报内容

 "寒食节",是我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或几天,说法不一。寒食,顾名恩义,就是不生火做饭,吃冷食。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还得从寒食节的来历说起。传说春秋时代,晋国(今山西省)国君晋献公有五个儿子,他们是:申生、重耳、夷吾、奚齐、卓子。申生是晋献公第一夫人生的,被立为太子。晋献公的后夫人俪姬为了让自己生的儿子美开当太子,阴谋害死了太子申生。为了避免后母骊姬的迫害,公子重耳、夷吾分别逃往国外。晋国贤臣介子推(又叫介之推)等不畏艰难困苦,一直跟随重耳过流亡生活。有一年,重耳在断伙绝粮的流亡生活中生了大病,贫病文加,使他十分困苦。为了给重病体弱的重耳增添营养,介子推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煮成肉汤给重耳吃,使他恢复了健康。晋献公病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为争夺王位,而同室操戈,重耳在狄国、齐国、秦国流亡十九年后,在秦国国君穆公的帮助下,兴戎起衅,打败了已当上晋国国君的公子围(重耳的异母兄弟),得立为晋国国君,史称晋文公。重耳当上了国君之后,对跟随他流亡过的人都按功封官行赏。可是,唯独把对他有特殊帮助的介子推忘记了。介子推十分伤心,决心不再见重耳。他背着年迈的母亲,到家乡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隐居去了。介子推的手下人知道了代抱不平,在宫门上贴了一张无名帖,上面写着:"有一条龙,奔西逃东;好几条蛇,帮它成功。龙飞上天,蛇钻进洞;剩下一条,流落山中。"晋文公看了恍然大悟,他回想起在流亡国外期间,介子推对自己忠心耿耿,如今做了国君忘记了对他奖赏,心里大力不安。接着,重耳赶紧派人找介子推。不久,差人禀报:介子推已进绵山隐居了。深感惭愧的晋文公亲自带人去绵山寻找,然而介子推却避而不见。晋文公知道介子推是个大孝子,他根据别人的建议,火烧绵山,留出一条小道,想趁林中起火后,介于推母子定会出山避火的。可是,一连烧了三夭三夜,数十里森林被火烧为焦土,仍未见介子推母子的人影。大火熄灭之后,人们发现他母子双双抱庄一棵大树烧死了。晋文公对此内疚于心,十分惋惜,便下令把介子椎母子葬于绵山,改绵山为介山,并修建子推祠堂。后人又把界休县改为介休县。介子推死的时候,正值清明节的前一天。因为他是火饶死的,晋国人为了纪念他,就在他逝世那天不举烟火,进冷食,后来,人们又干脆把它定为"寒食节"。到了唐朝时,寒食节与清明节合并,寒食禁火习俗逐渐消失。

三、清明节踏青手抄报内容:清明节名言名句

1) 燕子重来,往事东流去。——吴文英《点绛唇·时霎清明》

2) 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沈佺期《寒食》

3)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4)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5) 双缕绣盘金,平沙油壁侵。——陈子龙《唐多令·寒食》

6) 柳濛烟梨雪参差,犬吠柴荆,燕语茅茨。——卢挚《蟾宫曲·寒食新野道中》

7) 骤卷风埃,半掩长蛾翠妩。——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

8) 遇客踟蹰立,寻花取次行。——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9) 上巳清明都过了,只是春寒。——蒋春霖《浪淘沙·云气压虚栏》

10)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孟浩然《清明即事》

本文地址:https://www.moshupu.com/post/1666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评论已关闭!